翻到相册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报纸剪报,标题是《渔村青年勇救落水游客,码头安全引关注》。配图里,年轻的洪国胜和几个小伙子浑身湿透,站在码头上。
"这是..."洪清玲仔细阅读报道内容。原来二十多年前,父亲曾在老码头救起过三名落水游客。
"你父亲是个英雄。"宋远舟轻声说。
洪清玲喉咙发紧。她突然明白父亲为何对码头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也理解了他听到她要修码头时眼中的欣慰。
"宋先生,"她突然转向宋远舟,"你为什么对我们村这么感兴趣?"
宋远舟合上相册,眼神坦率:"最初是因为那条透明海龙。这种生物的出现证明这片海域生态保护得很好。"他顿了顿,"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这个渔村很特别。"
"特别在哪?"
"在沿海开发大潮中,你们村基本保持了原生态。没有过度捕捞,没有盲目发展旅游业。"宋远舟指了指窗外正在施工的码头,"而你,一个突然走红的网红,第一件事就是修复这个承载记忆的老码头,而不是趁机开发盈利项目...这很罕见。"
洪清玲心跳加速。宋远舟的话听起来像是赞赏,却暗含调查的意味。
"我只是...喜欢这里本来的样子。"她谨慎地回答。
宋远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换了个话题:"对了,省海洋保护协会下个月有个活动,邀请你作为特邀嘉宾发言,谈谈赶海视频与海洋保护。有兴趣吗?"
洪清玲松了口气:"当然,我很荣幸。"
离开村委会时,夕阳己经西沉。
然而,就在这时,她注意到了不远处的一个身影。那是一个普通的渔夫,他正静静地站在码头边,手中紧握着一根鱼竿,仿佛在守护着什么。洪清玲好奇地走近,只见他的目光落在了脚下的海水里,那里有一些刚刚孵化的小鱼在游动。
洪清玲举起手机,想要记录下这个瞬间。镜头里,夕阳的余晖洒在渔夫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一首延伸到海面上,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她突然意识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场景,其实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傍晚时分,洪清玲沿着海岸线漫步,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这个码头玩耍的日子,想起了父亲每天出海捕鱼的艰辛,也想起了母亲在海边等待父亲归来的身影。
夕阳渐渐西沉,将海水染成了一片金红色,远处几艘渔船正缓缓地驶向岸边。洪清玲停下脚步,凝视着这幅她看了二十多年却从未厌倦的画面。在这一刻,她仿佛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一首不愿离开这个渔村。
这里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心中的一片净土,一个承载着他们记忆和情感的地方。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这里的海、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都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回家的路上,洪清玲的心情异常平静。八亿元的秘密依然沉甸甸地压在她心头,但此刻,她更在意的是手中这本书,是明天要与工人们讨论的施工细节,是虎子期待的那个钓鱼平台...
夜幕降临,洪清玲坐在书桌前,翻看着宋远舟送的书。父亲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放下一杯热牛奶。
"爸,你从来没告诉过我你救过人的事。"她拿起那张泛黄的新闻报道,这是她问宋远舟要的。
洪国胜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陈年旧事了..."
洪清玲突然明白了父亲对码头的感情。那不仅是一个出海的地方,更是他青春的见证,是勇敢瞬间的定格。
"爸,"她轻声说,"新码头会比你记忆中的更结实、更漂亮。我保证。"
洪国胜摸了摸女儿的头发,眼里闪着光:"爸知道。你做事,爸放心。"
夜深了,洪清玲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熟悉的海浪声。八亿元给了她改变物质条件的能力,但真正让她与父亲、与渔村重新连接的,却是修复码头这个决定本身。钱只是工具,而爱,才是重建一切的根基。
当晚,洪清玲将今天的素材剪辑成视频,标题为《老码头的记忆》。她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如实呈现老人们的讲述、孩子们的笑脸、工人们的汗水,以及那个站在夕阳下的背影。
发布前,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加上了这样一段话:
"有些人问我为什么花这么多钱修码头。答案很简单——因为这里是我的根。当你真正爱一个地方,不是想着从它那里获取什么,而是想为它留下什么。"
视频发出后,洪清玲关上电脑,走到窗前。月光下的海面波光粼粼,远处传来施工机械的微弱声响。八亿元的秘密依然沉甸甸地压在她心头,但此刻,她更在意的是那些无形的财富——父亲的骄傲、村民的信任、这片海与码头的故事...
手机震动起来,是宋远舟发来的消息:"看了你的新视频,很打动人。有个问题想请教——视频最后那个背影,是你父亲吗?"
洪清玲望着月光下的海,回复道:"是的,他是我的英雄。"
夜深了,洪清玲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熟悉的海浪声。八亿元给了她改变物质条件的能力,但真正让她与父亲、与渔村重新连接的,却是修复码头这个决定本身。钱只是工具,而爱,才是重建一切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