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洪清玲己经站在东码头的废墟前。潮水退得很远,露出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的水泥桩基。她蹲下身,用手指轻轻触碰那些凹凸不平的表面,仿佛能感受到数十年来海浪的拍打与岁月的冲刷。
"看这儿,"德叔用烟斗指着断裂的接缝处,"去年台风就是从这儿开始垮的。当时老李的船差点没来得及撤,险啊。"
洪清玲默默点头,从包里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自从决定修复码头,她己经养成了随时记录细节的习惯。
"德叔,您觉得新码头该怎么设计才好?"她问道,笔尖悬在纸面上。
德叔眯起眼睛,吐出一口烟圈:"要我说啊,桩子得再深两米,护栏得加高,最好再弄个小型避风塘..."老人的话语里满是几十年与海打交道的智慧。
几个村里的孩子赤着脚跑过来,好奇地围着他们转。最小的那个——虎子,父亲去年出海遇难的那个孩子——怯生生地拉了拉洪清玲的衣角。
"玲玲姐,码头修好了,我还能在这儿钓小鱼吗?"他仰着脸,眼睛里盛满了期待。
洪清玲心头一软,蹲下来平视着他:"当然可以。不但能钓鱼,姐姐还会在边上给你做个安全平台,好不好?"
孩子们欢呼起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对新码头的想象。洪清玲耐心地听着,偶尔在本子上记下一两个点子。这些纯真的愿望,远比建筑公司的设计图纸更珍贵。
上午十点,施工队准时到达。洪清玲与工头老陈仔细核对着施工方案,不时参考德叔和其他老渔民的建议。她穿着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头发随意地扎成马尾,看起来就像个普通渔村姑娘,没人能想到她口袋里揣着一张存有八亿元的银行卡。
"洪小姐,这些加固方案会增加不少成本..."老陈指着预算表上的数字。
"没关系,"洪清玲轻声说,"安全最重要。钱的事您不用担心。"
老陈诧异地看了她一眼,但没多问。渔村不大,洪家闺女突然有钱修码头的消息早己传开,各种猜测都有——有说她中了彩票的,有说她在城里发了财的,甚至还有说她找了个有钱男朋友的。洪清玲对这些流言一概不置可否,只是专注地把事情一件件做好。
中午时分,洪清玲回到家,发现父亲正在院子里修补渔网。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他佝偻的背上,勾勒出一道温暖的轮廓。
"爸,您怎么又干这个?医生说您需要休息。"她快步走过去,接过父亲手中的梭子。
洪国胜笑着摇摇头:"闲不住啊。再说,这手艺丢了可惜。"他抬头看了看女儿晒得微红的脸颊,"码头那边还顺利吗?"
"嗯,"洪清玲坐下来,帮父亲理着网线,"德叔他们提了好多好建议。对了,虎子问我能不能在码头边上做个钓鱼平台..."
父女俩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话题从码头设计转到村里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又转到即将到来的渔汛期。平淡的对话里,流淌着无需言说的默契与温情。
下午,洪清玲去了趟村委会。老村长正在整理一堆泛黄的文件,看到她进来,立刻摘下老花镜,热情地招呼。
"玲玲啊,正好!我刚找出码头当年的设计图纸,兴许对你们有帮助。"
洪清玲感激地接过那卷己经发脆的蓝图,小心翼翼地展开。图纸上的日期显示这是1958年绘制的,上面还有当年村干部和工程师的签名。
"这可是宝贝啊,"老村长感慨道,"那时候全村人轮流上工,妇女孩子都来帮忙搬石头..."
洪清玲轻抚图纸上的线条,仿佛触摸到了那段热火朝天的岁月。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的,不仅是码头的重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村长,我想做个事情,"她突然说,"能不能收集一些老码头的老照片和故事?等新码头建好了,我们可以在边上弄个小小的展览墙..."
老村长的眼睛亮了起来:"好主意!我这就去喇叭里喊一声,让大家都把家里的老照片翻出来!"
傍晚,洪清玲沿着海岸线散步,思考着码头的事情。夕阳将海水染成金红色,远处几艘渔船正缓缓归航。她停下脚步,望着这幅看了二十多年却从未厌倦的画面,忽然明白了父亲不愿离开渔村的原因。
"洪小姐?"
一个温和的男声从身后传来。洪清玲转身,看到宋远舟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专业相机。他今天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卡其裤,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时随意许多。
"宋先生?你怎么在这儿?"
"我来考察这片海域的生态环境。"宋远舟走近几步,与她并肩望向海面,"听说你在组织修复码头?"
洪清玲点点头,心里却升起一丝警惕。这个突然出现的海洋专家,对她和渔村似乎过分关注了。
"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她谨慎地回答。
宋远舟似乎察觉到她的戒备,笑了笑:"别误会,我是真心佩服。现在愿意为家乡做实事的年轻人不多了。"他指了指远处的海,"这片海域很特别,生态系统保存得相当完整。你发现的那条透明海龙就是证明。"
话题转到海洋生物,洪清玲放松了些。宋远舟对海洋的了解令人惊叹,他能从海浪的颜色判断水深,从沙滩上的痕迹读出潮汐的规律,甚至能模仿各种海鸟的叫声。
"你真的很爱大海。"洪清玲忍不住说。
宋远舟的眼神柔和下来:"我父亲是海洋生物学家,从小带着我到处考察。"他停顿了一下,"可惜现在像这样原生态的海岸线越来越少了。"
两人沿着沙滩走了很久,聊着海洋保护、渔村变迁,还有码头重建的种种细节。洪清玲发现,抛开最初的疑虑不谈,宋远舟是个很好的倾听者,他能理解她对渔村那种复杂的情感。
"对了,"分别前,宋远舟从包里拿出一本书,"这是我父亲写的《东海沿岸生态图谱》,也许对你有用。"
洪清玲接过书,扉页上有一行手写字:"给远舟:愿你对大海的爱永不退潮。——父"
"谢谢,我会好好珍藏的。"她真诚地说。
回家的路上,洪清玲的心情异常平静。八亿元的秘密依然沉甸甸地压在她心头,但此刻,她更在意的是手中这本书,是明天要与工人们讨论的施工细节,是虎子期待的那个钓鱼平台...
路过小卖部时,老板娘叫住她:"玲玲,有你家的包裹!"
那是一个长方形的纸箱,寄件人一栏写着"舟山海洋研究所"。洪清玲好奇地拆开,发现是一套精美的海洋生物标本,附着一张卡片:"希望对码头展览墙有所帮助。——宋远舟"
洪清玲轻轻抚摸着那些精致的标本,心中泛起一阵暖意。也许,她不必总是提防着每个人;也许,这世上确实有人不图什么,只是单纯地想帮助他人,想守护共同热爱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