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指上那枚包裹着古老菌丝的琥珀戒指,成了陈依依生命中最温润也最坚韧的印记。它不张扬,却时刻提醒着她与这片土地、与身边这个男人血脉相连的深情。胡适之的求婚,如同为柳溪的未来盖上了一枚充满希望的印章,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没有奢华的仪式,在求知屋简朴而温馨的院子里,在乡亲们的见证和祝福下,在孩子们用野花编织的花环点缀中,胡适之与陈依依举行了属于柳溪的婚礼。老柿子树垂下累累硕果,仿佛也在献上甜蜜的贺礼。
新婚燕尔,甜蜜尚未沉淀,新的挑战己伴随着省级示范点的荣光接踵而至。升级省级研学示范营地意味着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承载量。现有的求知屋和简单的活动场地己显局促。
“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溪山研学中心’。”陈依依指着规划图,“要有能容纳百人的多功能教室、体验工坊、标本展示区,还要有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让孩子们能沉浸式体验山村生活。”
“省里的资金支持是及时雨,但怎么建?建在哪?既要满足功能,又不能破坏柳溪原有的风貌和生态。”胡适之陷入思考。他拉着陈依依,走遍了村子周边,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村西头一片相对平缓、背靠山林、面朝溪流的荒地。这里曾是废弃的打谷场,荒草丛生,但视野开阔,与自然环境融合度高。
设计重任落在胡适之肩上。他摒弃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提出了“在地化、生态化、智慧化”的理念。主体结构采用轻钢和本地木材,坡屋顶设计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外墙大面积使用夯土和本地石材,冬暖夏凉;巨大的落地窗将山林美景引入室内。更关键的是,他巧妙地将菌渣处理中心的部分余热通过管道引入研学中心,用于冬季取暖和部分生活热水,将生态循环理念融入建筑本身。
与此同时,胡适之敏锐地察觉到柳溪林下产业升级的契机。他利用示范点的资源,引入了小型智慧农业系统。在几块核心试验菌棚和林下鸡散养区,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墒情监测仪和微型气象站。数据实时传输到新建的研学中心一个互动大屏和村民们的手机APP上。
“铁柱叔,你看,”胡适之在手机上调出王铁柱负责菌棚的数据,“棚内湿度偏高,通风不够,容易引发杂菌。得赶紧把侧帘拉开些。”
“嘿!神了!”王铁柱看着手机上的实时数据图,又看看棚内,一拍大腿,“我说怎么感觉有点闷!这‘千里眼’可真管用!”
智慧系统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风险,更成了研学活动的一大亮点。孩子们通过互动屏幕,首观地了解作物生长的环境密码,惊叹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农业。陈依依开发的“小小农艺师”课程,结合实时数据,让孩子们参与简单的环境调控决策,趣味性和知识性十足。
看着丈夫伏案绘制设计图时专注的侧影,或是在田间调试传感器时沾上泥点的裤脚,陈依依心中满溢着爱意与骄傲。她悄悄用手机拍下这些瞬间,存在一个名为“我的筑梦人”的私密相册里。夜晚,当胡适之疲惫地揉着眉心,她会递上一杯温热的蜂蜜水,手指轻轻拂过他微蹙的眉头。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一个轻抚,便是最深的理解与支持。琥珀戒指在灯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如同他们细水长流却坚韧无比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