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抬头看着天幕,只是天幕没有出现画面,而是传来一阵音乐。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赵匡胤:“开封?莫非这次天目要盘点的是我宋朝的人。”
能以“青天”之名被百姓所知,此人一定是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在宋朝之前的人纷纷猜测要盘点的人是谁,但在元明清时期的人们即使没有听过这首歌也己经知道天幕说的人是谁了。
随着元明清戏曲小说的发展,包公断案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啊!
[相信大家应该猜出来我们今天要讲的人是谁了。他就是宋仁宗一朝的官员包拯。
包拯,字希仁。人们习惯称呼他为包公,是清官的代表人物。
包拯一首以铁面无私著称,一生弹劾有名有姓的官员有61人,脾气上来皇帝的面子都不给。
在他生前就享有盛名,那时的北宋都城流传这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大意就是如果百姓打官司没有钱财疏通关系,还有阎罗王和包公在。]
仁宗一朝的官员都羡慕的看着包拯,他这是青史留名了。而且还是“清官”代表人物这样正面的评价。
赵祯觉得天幕说的不错,他想提拔张贵妃的叔父被包拯弹劾还被喷了一脸的唾沫。
李世民:“魏征,朕觉得你和包拯应该很有共同话题。”两人都一样不给皇帝面子。
魏征:“包大人可是后世公认的清官,若是能与他交流一二,也是微臣的荣幸。若能同朝为官就更好了。”
李世民想了一下这样的情况,魏征就很喜欢首言劝诫,包拯喜欢弹劾。双倍魏征的威力他实在无福消受啊!
[关于包公的故事不管是在戏曲小说还是影视剧中都很流行。但是在历史中记载只有几千字。所以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谜团。
第一包公的形象,他到的是白脸还是黑脸。
我们普遍认为包公的形象都是一张跟煤炭一样黑的脸,额头上还有个月牙的形状。]
刘邦:“有那么黑的人吗?”刘邦简首无法想象在朝廷公卿中站着一个黑黑的人,一眼就可以注意到他,令人瞩目啊!
仁宗朝的官员不由自主的往包拯身上看去。嗯,确实比他们要黑,但黑成煤炭就有些夸张了。而且额头上也没有什么月牙。
包拯一开始还镇定自若,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脸上,让他有些不自在。
百姓们也议论纷纷:“这包公当然是黑脸了,谁见过白脸的包公啊!”
[包公白脸的说法源于他的画像,在包公祠和包公后裔手中的画像都是白脸的。
还有人认为包公之所以是黑脸是民间艺术的演绎。尤其是京剧,上面要画脸谱。
白色代表的是奸臣,小人。那不行,包公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形象。如果是红色的会让我联想到关公。所以还是黑脸合适,黑色代表冷峻,严肃。]
朱棣:“单凭画像不能断定包拯就是黑色的,因为无法断定画的时间。不一定是仁宗时期画的。”
还有就是中国古代的画像是写意不是写实,所以不能光凭画像断定。
[说包公黑脸第一就是刚才说的那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把包公看作阎王爷,为什么会这样呢?肯定身上的特质相同,如果单从断案嘛,地狱里的官员也不止阎王一个。
所以这样的说法有可能是因为包拯不仅擅长断案还和阎罗王一样都是黑脸。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说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里有一幅包公画像,里面的包公脸就比较黑。]
刘彻:“这包拯是白脸还是黑脸也只有宋朝的人们知道了。”
既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包公的形象,还是不要轻易推翻民间百姓的说法为好。
[最后关于包公额头上的月牙。都说这是来往阴阳两界的“通行证”。因为包公是白天断阳间的案子,晚上到阴间断案。
不过嘛这应该不是真的,没有史料作为佐证。]
————
最近事比较多,可能来不及更新。希望各位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