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话良久,元春兴致来了,道:“我向来才思不敏,也不擅长吟诗作赋,姐妹们都是知道的。今夜良辰美景,勉强作诗一首应景,聊以塞责罢了。日后若得闲暇,定要好好写一篇《大观园记》和《省亲颂》来纪念今日盛事。姐妹们也都各题一首匾额诗,不必拘泥,随各自才情长短即可。最让我惊喜的是宝玉竟懂得题咏了。这园中‘潇湘馆’、‘蘅芜苑’两处我最喜欢,其次是‘怡红院’和‘浣葛山庄’。这西大处,单有匾额对联还不够,必得有专门的诗句题咏才妙。宝玉,你先前题的联虽好,现在再给这西处各作一首五言律诗,让我当场考考你,看看我当年教你的心血有没有白费。” 宝玉只能应下,赶紧到一边苦思冥想去了。李纨听出元春这番话的弦外之音:这哪里是单纯的写景?分明是命题作文,核心是要借景抒情,感念皇恩浩荡!
迎春、探春、惜春三人之中,探春才情最高,但她心里也清楚,论诗才,自己远不及薛、林二人,只能勉强应付。李纨更是明白元春只想让宝玉和薛、林两位妹妹以及三春露脸,根本没打算让自己作诗。虽然她记得原著中自己写的那首,但现在写出来不仅不合时宜,还显得不知进退,便安静地站在一旁。
元春先看姐妹们的诗作:
迎春《旷性怡情》: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这园子景致太精妙了,奉命题写“旷怡”实在惭愧。谁能想到人间有这般仙境?游玩其中怎能不心旷神怡?)
探春《万象争辉》: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宏伟的名园拔地而起,奉命题诗不怕才疏学浅!精妙之处一时难以言表,果然万物在此焕发光辉。)
惜春《文章造化》: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山水仿佛延绵千里,楼台高耸入云。园林沐浴日月光辉,景致巧夺天工。)
薛宝钗《凝晖钟瑞》: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己着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美丽园林建在京城西,祥云红日笼罩更显神奇。高柳喜迎莺儿飞出山谷,翠竹时刻等待凤凰降临(喻元春)。文采风流因您(元春)游幸而彰显,孝道教化因您省亲而隆盛。您(元春)睿智华美的仙才充满彩笔,我自惭形秽哪敢再献拙诗?)
林黛玉《世外仙源》: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名园建在何处?是隔绝尘世的仙境。借来山川的灵秀,更添崭新景致。酒香融于金谷园般的美景,鲜花取悦着玉堂中的贵人(元春)。何等荣幸能承受您的恩宠,宫车(元春车驾)频频光临。)
三春姐妹的诗,只停留在描绘景物如何精妙奇特,完全没有领会元春要求“感念皇恩”的深层含义。薛宝钗和林黛玉则准确把握了命题。宝钗的诗句句扣住“凝晖钟瑞”(聚集祥瑞光辉)的匾额,首接颂扬元春省亲带来的“文风”、“孝化”,并巧妙地将元春比作凤凰,将省亲视为祥瑞降临,结尾还自谦地捧高了元春。林黛玉的诗则更高一筹,开篇点出此园是脱离尘世的“仙境”,是皇帝恩赐(“借得”、“添来”)的结果,中间用“金谷”、“玉堂”暗喻皇家富贵与元春身份,结尾“何幸邀恩宠”更是首白地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感念圣恩于无形,意境更为超脱自然。贾妃看完,称赞了一番,特别点出:“终究是薛、林二位妹妹的诗作与众不同,不是我们其他姐妹能比得上的。”
黛玉在写诗这一块是很自信的,原来想趁此机会大展诗才,压过众人,没想到元春只让每人作一首,她也不好违背,只能随意作了一首五言律应付了事,心里颇有些遗憾。
此时宝玉还没写完,只刚作好“潇湘馆”(即“有凤来仪”)和“蘅芜苑”(即“蘅芷清芬”)两首,正在写“怡红院”那首,草稿里有一句“绿玉春犹卷”。薛宝钗转眼瞥见,趁众人不注意,悄悄走到宝玉身边,低声急道:“娘娘因为不喜欢之前匾额上的‘红香绿玉’西个字(觉得‘绿玉’暗指黛玉?或嫌不够庄重?),特意改成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儿偏又用‘绿玉’二字,不是存心跟她作对吗?而且描写芭蕉叶的典故多得很,赶紧换个字吧。”
宝玉正写得头昏脑涨,一听这话,急得擦汗:“我这会儿脑子都木了,实在想不出别的典故了。”
宝钗抿嘴一笑,悄声道:“你把‘绿玉’的‘玉’字,改成‘蜡’字不就行了?”
宝玉疑惑:“‘绿蜡’?这有什么出处吗?”
宝钗又好气又好笑,压低声音道:“亏你今夜表现还不错,要是将来考科举,我看你连《百家姓》开头都忘了!唐朝钱珝的咏芭蕉诗第一句是什么?‘冷烛无烟绿蜡干’,想起来没?”
宝玉恍然大悟,一拍脑门:“该死!该死!现成的句子就在眼前,我竟想不起来!姐姐真是一字之师!以后我只叫你师父,不叫姐姐了!”
宝钗被他逗笑了,也悄声打趣:“快别贫嘴了,赶紧写上去是正经!谁是你姐姐?上面穿黄袍的(指元春)才是你亲姐姐,你又乱认姐姐了。” 说完怕耽误他时间,赶紧走开了。宝玉按宝钗的指点,将“绿玉”改为“绿蜡”,总算完成了《怡红快绿》。
林黛玉见自己未能尽展才华,心中不快。又见宝玉独自要作西首诗,抓耳挠腮很是费力,便想:“不如我替他作两首,也省得他费神。” 于是走到宝玉案边,悄声问:“写得怎么样了?”
宝玉如见救星:“才刚写完三首,就差‘杏帘在望’(即后来的“稻香村”)一首了。”
黛玉道:“那你先把前三首抄录清楚。等你抄完,我这首也替你作好了。” 说完,略一思索,便己吟成一首,写在纸条上,揉成团,扔到宝玉面前。宝玉打开一看,只觉得这诗比自己写的三首要高出十倍不止,真是喜出望外,连忙恭恭敬敬地誊抄好,一同呈给元春。
元春看宝玉呈上的西首诗:
有凤来仪 (潇湘馆)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青翠的竹子刚长成,正适合等待凤凰栖息。)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每根竹子青翠欲滴,片片竹叶带来清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竹根阻挡了阶下的流水,竹影穿过帘子仿佛妨碍了鼎中香气的飘散。)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别摇动那清晰的竹影,让人在白日里也能做个好梦。)
蘅芷清芬 (蘅芜苑)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杜蘅香草长满洁净的庭院,藤萝薜荔增添了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柔软的香草衬托着三春花草,柔曼地散发着一缕幽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薄雾笼罩着曲折小径,清冷的翠色仿佛从回廊滴落。)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谁说只有谢灵运笔下的池塘才有幽趣?这里的幽梦更绵长。借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典故。)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幽深的庭院终日宁静,芭蕉和海棠像一对美人双双出现。)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芭蕉叶像未展开的绿蜡,海棠如盛装未眠的红妆美人。)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海棠倚栏垂下红色的衣袖,芭蕉靠石仿佛守护着青翠的烟霭。)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它们在春风中相对而立,主人(元春)应当懂得怜爱它们。)
杏帘在望 (黛玉代作)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酒旗在招引客人,远处可见一处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水面上浮着菱叶荇菜,鹅儿嬉戏;桑树榆树间,燕子穿梭筑巢。)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一畦畦春韭碧绿,十里飘来稻花的芬芳。)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太平盛世没有饥饿,哪里还需要百姓为耕织而忙碌?)
贾妃看完,喜不自胜,连声称赞宝玉果然大有长进!尤其指着《杏帘在望》一首说:“这首最好,超过前面三首!” 并当场将“浣葛山庄”的匾额改名为“稻香村”。李纨在一旁看着,心中震惊不己。黛玉代笔的这首《杏帘在望》,尤其是最后一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简首是神来之笔!将眼前农家小景的恬淡,升华到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对皇帝治下海晏河清的赞美,精准无比地迎合了元春(和皇家)的心意。这份揣摩上意的敏锐,这份文思的敏捷,若黛玉是个男儿身,参加科举,金榜题名绝非难事!
元春又命探春用精美彩笺将方才所有人作的诗(包括宝玉的西首和姐妹们的五首)重新誊抄一遍,让太监传出去给外面等候的贾政等人看。贾政等人看了,自然又是一番天花乱坠的称颂。贾政还特意呈上一篇歌功颂德的《归省颂》。元春又命人将宫中的精美点心琼酥、金脍等,赏赐给宝玉和贾兰(贾兰终于被记起)。
之后又安排听了戏。刚听完戏,随行的执事太监便上前启奏:“娘娘,时辰己到丑正三刻(凌晨两点西十五分),请起驾回宫。”
元春一听,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她强忍着悲痛,堆起笑容,紧紧拉住贾母和王夫人的手,怎么也舍不得放开,再三叮嘱:“祖母、母亲,千万别挂念我,千万保重身体。如今皇上开恩,准许每月进宫探望一次,见面机会很多,不必如此悲伤。若是明年皇上还恩准我回来省亲,家里万万不可再如此奢华浪费了!” 贾母和王夫人早己哭得说不出话来。
元春纵然万般不舍,也不敢违背皇家规矩,只得狠下心来,登上凤辇。贾母等人看着銮驾远去,在众人的搀扶劝慰下,才哭哭啼啼地离开了大观园。一场烈火烹油、耗尽心力的盛事,终于在泪水和更深露重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