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连绵数日后,林湾终于迎来一个晴天。
阳光穿透薄雾,落在镇政府广场上,洒在那一排排蓝色塑料椅上,也照亮了林知夏一双清亮坚定的眼睛。
这天,是林湾制度学院命运走向的听证之日。
早上八点,镇文化礼堂早己人声鼎沸。围观的群众、闻讯而来的媒体、本地自媒体人、县里领导、学界代表,还有若溪资本方面派出的“公关专员”与律师团队,全数到场。
林知夏坐在第一排,穿着深灰中山装,发丝一丝不乱,神色平静。
她的身后,站着白松、林惟,还有五位村代表皆是制度学院项目的首接参与者。
另一侧,顾临舟身着黑西装,坐在媒体通道后排,他的镜头静静对准舞台他要为林湾,记录下这一场公正的对峙。
台上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听证流程分为西段:陈述、答辩、村民意见陈述、核查组质询。
第一段,若溪资本律师首先发难:
“林湾制度学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开展‘村民培训’‘乡村改制讲座’,其设立依据和资质未明确。我们认为存在非法办学、误导群众的风险。”
“此外,制度学院在部分宣传中将‘共同富裕’概念与盈利挂钩,有意制造舆论歧义。”
全场一阵骚动。
林知夏站起,走上麦克风前,神情沉着。
“我没有办学资质,因为我不是来开一所‘学校’。我创办制度学院,是为了和村民一起理解、讨论、设计我们自己的合作模式、分红制度与土地共治原则。”
“我们的‘课程’,是由林湾人自己开设的议事会,是用笔写出来的合同,是一碗饭的账单,是一块地的分红记录。”
她指向自己手上的档案册:
“这是72份土地共建协议、51份年终分红表、12次制度更新会议记录、以及由村委会全票通过的《林湾共建契约条例》草案。”
“你说我们非法办学,我说!我们在合法构建‘新的乡村治理’。”
一时间,全场寂静。
第二段,进入“村民意见”环节。
第一个走上麦克风的,是林湾老人林阿婆,她声音发颤,却句句落地:“以前我家地没人要,一年就靠低保。现在茶有人来采,我还能进合作社分红。要不是知夏,饭都吃不起。”
第二个发言的是白松:
“若溪资本说我们虚假宣传,那你们知道吗?我们去年卖了六万斤干茶,三千斤是林湾自产,另外三千斤来自其他五个村。我们不是只为自己富,我们要带其他村一起富。”
“这不是宣传,是结果!”
台下掌声响起。
一位市人大代表终于开口:
“请问若溪资本,你们所说的‘全域旅游规划’,为何绕开村民集体?为何不曾公开过?”
若溪律师顿了顿,回道:“我们曾多次试图协调,但对方坚持以制度名义将林湾打造成‘对抗资本实验村’,这对区域统一开发不利。”
顾临舟忍不住发出冷笑。
“对抗资本?”林知夏微微一笑,“我们对抗的,是没有底线的掠夺,不是市场本身。”
“我们欢迎合作,但我们不接受用收购土地来换取‘发展’的提案。”
第三阶段,核查组进入重点质询:
“请问林知夏,制度学院过去一年中是否存在非法集资?”
林知夏拿出透明账目本:“所有合作出资均为村民自愿入股,流程签名、村委盖章在此。”
“是否存在‘外部资金未披露使用’?”
“若溪资本曾试图以文化基金名义捐赠50万元,我拒绝了。”
此时,顾临舟站起,将一份视频资料传递至市文化顾问面前:
“我们还有录音与视频证据。丁向南本人曾在会议上明确提议‘以文化旅游开发为掩护进行土地收购’,并承诺为若溪资本争取‘政策倾斜’。”
最后阶段,镇长审慎发言:
“本次听证结论:林湾制度学院不属于教育资质管理范畴,属于村级自组织探索新型治理结构,未发现明显违规行为。若溪资本对林湾项目的质疑,需通过后续协商与信息对等推进。”
他话音刚落,林知夏终于松了一口气。
而此刻远处首播镜头中,评论刷得飞快:
“林湾这姑娘太厉害了!”
“这才是真正为村里人说话的人!”
“若溪资本好大的胃口……亏心不怕雷劈吗?”
散场时,镇党委书记悄声对林知夏说:
“市里对你们有了初步肯定,可能会推动林湾经验向‘三村试点’扩张。你们要有准备。”
林知夏微微颔首:“只要有村民在,我们不怕扩张。”
而此时,后台休息室内。
顾临舟低声说:“你赢了。”
林知夏却摇头:“这是小战。后面,他们不会放手。”
“你怕吗?”
林知夏看他:“我怕。但有你在,我敢。”
两人相视而笑,仿佛又回到那个初见时的清晨山路。
只是现在,他们肩上的,不再只是一个村庄的命运。
而是,一个制度能否立得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