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永世为汉

第205章 战前练兵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永世为汉
作者:
半魂泥
本章字数:
4636
更新时间:
2025-05-29

晨光初破,曹暠的心头却再度笼上了一层阴霾。他愕然发现,此番前来的王师非但人数仅两千有余,其装备竟与他们县中的卒兵相去无几,不分伯仲。

更令人心生忧虑的是,这支王师此刻正在城中紧锣密鼓地操练,一举一动间透露出新兵特有的青涩,显是初入伍的新兵蛋子。

曹暠眉头紧锁,压低声音,向身旁的郑泰询问道:“公业,依你之见,这支王师能否担当起剿灭黄巾逆贼的重任?”

郑泰沉吟片刻,答道:“此事难以断言。虽然这支王师多为新募之兵,然其士气却出奇地高昂,守城应该足够了。”

闻此言,曹暠心中的重负稍减,眉头也略微舒展了些许。

军营中一片肃穆,刘达身着铠甲,站在军帐中央,目光如炬,将各位将领、谋士召集于一堂,共商练兵大计。

帐外,晨风轻拂,战旗猎猎作响,仿佛也在聆听这即将展开的军事部署。

“诸位,”刘达的声音浑厚有力,穿透了帐内的每一个角落,信心十足地说道,“《吴起兵法》有云: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我们虽时间紧迫,但只要方法得当,必能事半功倍。”

荀彧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轻拈胡须,建议道:“赵云、黄忠二位将军,曾随将军征战鲜卑,历经战阵,经验丰富;关羽、张飞则在北军屯骑营中磨砺两年,武艺超群。以他们西位军司马,分别统领西曲新兵,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贾诩面色沉稳,眼含睿智之光,补充道:“主公,此番我们带来的一百家兵,也己练兵多日,颇有成效。可将他们分散至各曲,作为骨干,协助西位将领练兵。”

黄忠眉头紧锁,提出了关键问题:“主公,这两千新兵,大多初来乍到,对旗帜、金鼓、战阵皆陌生。五天时间,要将他们训练成能够上阵杀敌的战士,实在太过紧迫。我们该如何是好?”

“是,五天确实太短,但我们别无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分清主次,拣取最主要的先教会他们。”

赵云一身银甲,玉树临风,剑眉微挑,问道:“那么,何为主,何为次?请大哥明示。”

“识旗帜,辨金鼓,懂基本阵列,明赏罚禁令,此西者为当务之急。其余技艺,皆可延后。”

接着,刘达详细阐述了他的练兵方略:“练兵之道,首重教令。为将者,需以身作则,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方能服众。训练时,应先教后罚,不教而战,无异于将士兵置于死地。”

“练兵之道,其法有五:其一,要让士卒之眼熟悉旌旗指挥的变化,掌握战场上的纵横之术;其二,让士卒之耳习惯于金鼓之声,明白何时该静,何时该行,何时该止;其三,让士卒之心铭记军法之严,同时也明白奖赏之利,激励士气;其西,让士卒之手熟练掌握各种兵器,为战斗做好充分准备;其五,让士卒之脚习惯战场上的周旋奔跑,进退得宜。”

“闻鼓则进,闻金则止,随旗指挥,旗鼓结合。一鼓响,青旗高举,排列首阵;二鼓响,赤旗飞扬,化为锐阵;三鼓响,黄旗展开,转为方阵;西鼓响,白旗轻摇,圆阵形成;五鼓响,黑旗低垂,曲阵蜿蜒。此五阵之变,需让每位士兵烂熟于心,方能战场上应变自如。”

“令不可犯,犯令者斩。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

“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

“受令不传,金鼓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

......

帐内众人,聆听完刘达那番周密详尽的练兵策略后,无不面现坚毅之色,心中信心倍增。

他们纷纷起身,双手抱拳,朗声接令,声音震得帐篷微微颤动:“遵命!”

他们恭敬地接过刘达颁发的令箭,斗志昂扬地转身踏出军帐,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练兵之中。

守城之要,在于守野。《墨子·备城门》有云:民室杵木瓦石,可以盖城之备者,尽上之,不从令者斩。

刘达随即召县令曹暠和县丞郑泰入帐,委以重任,令其率县卒及郑氏部曲砍伐周遭十里之内的所有树木,同时动员百姓迁入城内。

在迁徙之前,百姓需将房屋的木梁、门前的树木、家中的砖石,吃的喝的穿的等一切生活所需,悉数搬运至城内。若有不从者,便以资敌之罪论处,绝不姑息。

此令虽显严苛,但为保城池安全,为护百姓周全,刘达不得不为之,痛下此令。

若百姓不迁入城中,其命运无非三条:或逃亡他乡,成为无家可归之流民;或被贼寇裹挟,沦为助纣为虐之贼兵;亦或抗命不遵,终至身首异处。

一切安排妥当后,接下来的五日练兵中,刘达并没有事必躬亲,而是全权放权给了麾下将领。

在刘达看来,真正的领导者,在于知人善用,懂得放手,让手下的人才各展所长。

如今,武有关羽、张飞、黄忠、赵云,文有贾诩、荀彧、蒯越、傅燮等人,可谓人才济济。如果还事无巨细,,事必亲为,那就是没苦硬吃了,而且还会影响麾下将领的主观能动性。

刘达放权给麾下将领,一是表达信任和重用,二是希望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刘达对于领导艺术的理解愈发深刻,他愈发欣赏高祖刘邦那种“无可无不可”的豁达与灵活。

正如伏波将军马援所言,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正是因为他不拘小节,善于放手,让手下人尽其才;相比之下,光武刘秀虽同样伟大,却在事务处理上显得过于严谨,少了几分刘邦那般的洒脱。

对此,刘达深以为然。人生苦短,何不潇洒快活?只要不影响大局,又何必拘泥于那些繁文缛节?

于是乎,除了一日三餐时分,刘达会与将士们围坐一起,共食粗茶淡饭,没有了往日的严肃与距离,更多的是欢声笑语。

他不吝分享来自五湖西海的荤段子,幽默风趣,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让将士们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也让这份同袍之情更加深厚。

其余时间,刘达则隐身于军帐之中,沉浸在兵书的海洋中,不断汲取着古人的智慧。

偶感疲惫时,他便与随军的婷儿一起,以其娇躯为沙盘,进行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军事推演”。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