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的荣誉和扶持资金如同强劲的东风,为柳溪注入了新的活力。菌渣资源化项目正式立项,在省农科院和林风团队的深度参与下,一个集菌渣收集、初级发酵、生物有机肥深加工于一体的小型处理中心在村外荒地拔地而起。不再是简易堆肥,而是配备了半自动化发酵槽、粉碎机、造粒机和简易检测设备的正规车间。
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沉寂。王铁柱被任命为处理中心的负责人,他穿着崭新的工装,戴着安全帽,指挥着几个年轻村民操作设备,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看着堆积如山的“废物”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变成一袋袋深褐色、散发着泥土清香的颗粒状有机肥,他逢人便说:“瞧瞧!胡教授和林博士真是点石成金!咱这‘烂渣子’真成宝贝疙瘩了!”
这些“溪山源”牌生物有机肥,首先在柳溪内部找到了广阔天地。菌棚回填、果树施肥、甚至用于改良部分贫瘠的农田,效果显著。作物长势更健壮,抗病性增强,果实风味更浓郁。李秀芬的生产日志电子版里,又多了关于有机肥使用效果的数据记录链。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林风的进一步研究,部分高品质有机肥和提取的菌丝蛋白粉,竟然吸引了邻近县市几个高端生态农场的兴趣,成了合作社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条完整的“林下种植-菌菇销售-菌渣回收-有机肥生产-反哺种植/外销”的生态循环链,在柳溪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省级媒体的重磅报道,将柳溪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生态明星村”推向了公众视野。报道不仅聚焦产业创新,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求知屋、孩子们的变化以及胡适之、陈依依这对“博士村官”与“最美乡村教师”扎根乡土的故事。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严谨的生态循环理念、浓郁的人文情怀,瞬间击中了无数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体验质朴生活的心。
嗅觉敏锐的“归园田居”平台率先行动,与柳溪合作社联合推出了“溪山源味·生态研学”项目。首批二十名来自省城的亲子家庭,带着好奇与期待,踏入了柳溪。
研学活动由陈依依主导设计。清晨,孩子们在薄雾中跟随张石头走进山林,学习辨识菌菇生长的环境,亲手体验采摘带着露珠的赤松茸,感受大山的馈赠。在王铁柱的菌渣处理中心,他们惊讶地看着“废物”如何变成金贵的肥料。在求知屋,陈依依给孩子们讲述柳溪的故事,教他们用画笔描绘眼中的乡村。傍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品尝着用林下土鸡和新鲜菌菇烹饪的农家菜,听村里的老人哼唱古老的歌谣。
一位带着女儿来的母亲在社交媒体上动情地写道:“在柳溪,孩子第一次知道了食物从哪里来,知道了‘有机’不仅仅是标签。她和小石头(张石头的儿子)成了朋友,一起喂鸡、看书,笑容是那么纯粹。感谢陈老师和胡教授,你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个村子,更是都市人失落己久的‘根’与‘真’。”
研学项目的成功,像打开了闸门。周末和假期,预约电话络绎不绝。合作社顺势成立了“溪山研学”小组,由陈依依总负责,吸纳了村里几位口才好、有耐心的妇女和返乡青年担任辅导员。求知屋的功能被极大拓展,成了研学活动的大本营和文化交流中心。
看着城里孩子和村里的孩子在求知屋的院子里追逐嬉戏,一起在画板上涂抹色彩,胡适之搂着陈依依的肩膀,站在老柿子树下,心中满是欣慰。
“你看,依依,”他指着那片热闹的景象,“我们最初想改变的,不正是这些吗?让柳溪的孩子有书读,有未来;让外面的人看到乡村的价值。现在,孩子们的眼界在打开,柳溪的价值也被更多人认可。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陈依依依偎在他肩头,感受着他话语中的力量与温情:“嗯。而且,我觉得研学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收入。它让村民们更自信了,他们发现自己熟悉的山林、农活,竟然这么受欢迎,这么有价值!这种认同感,比什么都珍贵。”
夕阳的金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求知屋院落里。产业在循环中壮大,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希望在新一代的心中播撒。柳溪,正以一种充满生机的方式,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