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现:开局盘点霸气宣言

第179章 商鞅(1)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幕现:开局盘点霸气宣言
作者:
落雨薇
本章字数:
4246
更新时间:
2025-07-07

[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评价他为“天资刻薄”。

这个人就是商鞅。商鞅作为战国时期秦国变法的核心推动者,其历史评价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特征:既是实现秦国富国强兵的改革家,又是推行严酷政策的争议人物。]

还在公叔痤门下的商鞅疑惑:难道他施展报复的舞台在秦国,那要不要现在立刻去秦国。商鞅决定还是再看看吧。

荀况:“商鞅重法轻德,过于强调刑罚的作用,忽视了道德教化对民众的引导。”

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人是不喜商鞅的。虽然商鞅变法使秦国呈现出的良好社会秩序和强大军事力量,但在道德层面出发商鞅的变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嬴驷呢喃道:“商鞅。”此时嬴驷的心情十分复杂,若无商鞅就不会有今日强大的秦国。可商鞅为了变法得罪了太多人了。对待公子虔等旧贵族的方式过于强硬,导致树敌众多。所以商鞅必死无疑。但商鞅虽死,商鞅之法却在秦国永存。

嬴政:“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强大,但商鞅之法却不再适用如今的秦国了。”

秦国的统一只是短期的军事和政治胜利,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道德根基,秦朝很快走向灭亡。

嬴政知道如今的大秦就是在悬崖上的马车,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

所以如今大秦也需要一场改革,可一来商君的思想在秦人心中扎了根很难剔除。二来秦国没有如商君一般的大才。三来如果开始改革,他不能保证继任之君会延续改革之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晚年病重的时候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希望魏惠王能够任用商鞅,并且“举国而听之。”

之后又对魏惠王说如果不用商鞅就把商鞅杀掉。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

可惜魏惠王不以为意,因为之前的商鞅籍籍无名。这乍一听公叔痤举荐魏惠王觉得公叔痤是病了,脑子不清醒。所以魏惠王既没有任用商鞅也没有杀他。]

听到这商鞅立刻收拾行囊赶紧跑了。之前魏惠王不杀他是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现在一定会杀他的,他还是赶紧到秦国吧,其他的之后再说。就这样商鞅做出了和历史中一样的选择。

魏文侯气得跳脚,他魏国经过李悝变法逐渐强盛最后却被秦国所灭,肯定就是因为有这样愚蠢的国君。这魏惠王就不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把商鞅杀了吗?

刘彻:“如果魏惠王任用商鞅那么在经过李悝变法的魏国一定会更加强盛。”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要秦孝公那样魄力的,真正做到集举国之力支持商鞅变法。

[在公叔痤去世后,商鞅没有立刻离开魏国。他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他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

终于在公元前361年他等来了这个机会。

秦孝公嬴梁渠继位。当时秦国的状况可不算是太好。

秦国一首被其他诸侯国视为蛮夷,文化相对落后。其他诸侯国会盟都不带秦国玩的。

还有就是魏国逐渐强大,吴起带兵深入秦国的疆域,差不多快到咸阳了。所以在其他诸侯国都快打到自家门口的情况下,秦孝公渴望秦国变法图强。

于是秦孝公发布了一道招贤令。也是这一道招贤令让商鞅看到了机会,来到了秦国。]

嬴政:“在秦国变法之前其他诸侯国基本上己经开始改革了,我秦国是落后于其他诸侯国的。”

不过就像是龟兔赛跑一般秦国后来者居上,最终一统天下。

嬴稷:“真是要感谢魏国啊!真不愧是大秦的人才输出基地。商鞅,张仪,范雎都是魏国人最终确为我秦国效力。”

当然魏国留不住人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魏武侯后,政治僵化、贵族排挤及君主猜忌。如逼走吴起等,导致人才出走。

[商鞅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孝公宠臣景监的举荐。

商鞅第一次面见秦孝公以五帝之道说服秦孝公。也就是类似于“无为而治”。孝公听了之后面色平静,眼神里却尽是不屑。

之后还大骂景监给他举荐了这样的人简首是在浪费他的时间。]

尚未继位的嬴梁渠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商鞅只有这点本事自己是不会任用他的。五帝之道或许要几百年才能见效,而他继位必定是希望能让秦国快速变得强大。所以他之所以用商鞅,说明商鞅还有别的治国之策。

[当然可能是商鞅跟景监的关系过硬,所以商鞅得到了第二次见秦孝公的机会。

这次商鞅通过王道说服孝公,要以德为政之类的。秦孝公那是听得昏昏欲睡啊!

当然不管是第一次会见还是第二次会见都不是商鞅真正要说的。

他之所以先说“五帝之道”和王道是在试探秦孝公。秦孝公在选择人才,商鞅又何尝不是在选择君主。

知道秦孝公对之前的策略都不满意,在第三次会面是商鞅说了实行霸道,以法治国。这下秦孝公眼神亮了起来,知道商鞅就是自己要找的人才。]

天幕下的嬴梁渠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了。没错,提出霸道的商鞅才是他要的人才。他现在倒是相信天幕所说商鞅变法让秦国富强。

而此时在路上的商鞅也觉得秦孝公就是自己要效忠的君主。

李世民:“如果秦孝公与商鞅的治国理念不符,恐怕商鞅也不会留在秦国。哪怕秦孝公真的能做到招贤令上所说的与之分土,共享富贵。”

可历史就是这样在魏惠王决定不任用商鞅也不杀他时是一个转折点,秦孝公并没有在第一二次会面被说服又是一个转折点。

[经过几次的交谈,秦孝公视商鞅为知己。商鞅开启了变法的征程,而君臣二人也做到了“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同心同德,永为知音。”]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