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小白上位当了齐国的国君后,管仲也当上了齐国的相国。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管仲当了相国之后齐国的内政没有丝毫的改变。
时间长了,于是齐桓公就问管仲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齐国没有变化。
管仲就跟齐桓公说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工作。原因有三个贱不能凌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近。
我管仲之前是个囚犯,还没有钱财,怎么能使唤那些高贵的大臣呢?还有我管仲之前跟您是敌人,跟您齐桓公不亲近啊。
得,说了这么多齐桓公明白了管仲是跟他要钱和权来了。
于是齐桓公拜管仲为上卿,给了他齐国一年的租税,并且在朝堂上称管仲为仲父。]
李世民:“管仲这么做利用齐桓公在朝堂上树立了威信,底下的官员做事也不会在推三阻西的。齐桓公这时候倒是大度,要什么给什么。”
齐桓公之所以答应管仲是全部要求,是因为他觉得管仲的权力来源于自己。
嬴政:“从表面看会觉得管仲是个贪图财富是俗人,但里面却有很深的政治智慧,保证了政令畅通。”
当然政令不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齐桓公和管仲两人的治国方略不同。
齐桓公是国君,管仲想做什么越不过齐桓公。齐桓公年轻气盛做事考虑的不是很周全,而管仲己经到中年了经历了很多事,更加的稳重。
[管仲成功的在朝堂上立足。但他和齐桓公的治国方略是不一样的。
齐桓公想要尽快称霸诸侯所以想要发展军事。
管仲认为要修内政,使百姓富足,国家富强。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
李世民:“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管仲的建议是对的。齐桓公刚刚登基首先是要治理民生,之后才是发展军事攻打诸侯国。”
刘彻:“只军队强了有什么用,还不是先要治理内政,才能担负起战争的支出。”
就像刘彻出兵攻打匈奴底气就是前面文景之治的积累。即使这样在刘彻晚年时要不是及时止损恐怕汉朝就因为穷兵黩武而亡国了。
只是年轻气盛的齐桓公不会听管仲的建议的,只有撞了南墙才会回头。
[管仲屡次跟齐桓公说要修内政。齐桓公表面上是答应了,但他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行动。还是觉得应该先发展军事。
之后齐桓公打算出兵攻打蔡国。原因是这样的齐桓公的后宫里有一位蔡国来的夫人,有一次齐桓公就跟这位夫人去游湖玩耍。
等船来到湖中央时那位夫人就开始摇动船身。齐桓公因为不会水,就很害怕非常生气。于是就把那位夫人休了送回了蔡国。
那位夫人回到蔡国之后,又被嫁去了别国。而齐桓公过了好久又想起那位夫人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位夫人己经另嫁他人了。
于是才有了之后攻打蔡国的事。当然管仲也劝阻了,可惜齐桓公一意孤行。]
嬴政:“看上去是因为一个女人,实际上是因为齐桓公野心勃勃,想早日称霸诸侯才有这次战争。”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蔡国实力弱小好欺负齐桓公才去攻打的,那个夫人只是一个借口而己。
[当然结果是齐国败了。那么齐桓公这次撞了南墙之后有没有听管仲的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