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创业史

第29章 命若江河运如舟

加入书架
书名:
小仙创业史
作者:
良民良大人
本章字数:
3488
更新时间:
2025-03-09

在钱丹的办公室里,刘欣雨端坐在主位沙发上,神色凝重,面前的茶几上,茶水早己没了热气。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将自己这些日子对近期种种事件的深思熟虑,一股脑地讲给了钱丹和周大岩。从事件的起始缘由,到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再到背后可能潜藏的关联和影响,他引经据典抽丝剥茧般细细剖析,言语间既有对复杂局势的洞察,也有对未来走向的预判,希望能让二人从他的分析中,获取关键信息,明晰前行方向:

昆仑山下,江河之源喷薄而出,浩浩汤汤,其起源不可更改,其水流不可估量。人生存于天地之间,恰似江河蜿蜒于群山之中。命,犹如河床的形态,是先天既定的基础;运,则像舟楫的航行,为后天变化的境遇。领悟了这一哲理,方能深切理解《周易》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深刻内涵。

命,仿若河床,是与生俱来的定数。孔子曾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并非倡导人们屈从于宿命,而是教导人们明白:山川有其独特的脉络,星辰有其运行的轨迹,人的天赋与性情,恰似河床的宽窄曲首,这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就像王羲之天生擅长书法,张衡自幼便精通玄学,这些天赋并非人力所能强求。然而,若认为河床一旦形成便只能任其干涸,那便大错特错了。唐寅年少时科举高中,却被困于命运的枷锁,最终在绘画艺术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正如河道虽改,但其本质未变。

运,好似舟楫,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范仲淹幼时家境贫寒,每日以冷粥为食,却坚持不懈地诵读经书,这便是“运由己生”的真实写照。舟船航行千里,关键不在于河道的宽窄,而在于掌舵者的智慧与勇气。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将艰难困苦的境遇转化为心学发展的肥沃土壤,正是以思想的舵手冲破命运的风浪。每每想到此处,便能领悟《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的深刻哲理,在困境之中往往蕴藏着新的生机。

思维,是命运的关键所在,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无声却影响深远。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在观赏江月的过程中感悟出“大江东去”的千古豪情,将贬谪的命运转化为流传千古的文学篇章。这并非上天的特别眷顾,而是思维转变的功劳。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在简陋的居所中著书立说,用思想的火焰熔化命运的枷锁。思维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像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一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理。

现代人常常感叹命运多舛,却不知每一点细微的修养都可能改变命运的走向。张骞开辟西域之路,始于一步步的艰难前行;李时珍重新修订《本草纲目》,积累于无数个日夜的青灯相伴。看那大运河千里波涛,是无数劳工一锹一铲挖掘而成;想那敦煌万卷经书,是众多僧众一笔一划书写而就。这便是《中庸》中所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命运的改变,就发生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间。

江河奔腾不息,最终流入大海;人生不断修炼,自然成就华章。命如琴,运如指,思维则是弹奏这把琴的心法。不必羡慕大江的波澜壮阔,应当效仿山泉的源源不断;不必仰慕古木的高耸入云,应当学习新苗的向阳生长。如此,即使身处幽深的山谷,也能绽放出空谷幽兰般的芬芳;即便命运如冰冷的铁块,也能锻造出龙泉宝剑般的光芒。这便是人与自然相互参悟的精妙真谛,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刘欣雨端起面前的茶盅,将茶水一饮而尽,随后自顾自地掏出一根烟点上,目光转向钱丹,开口道:“我琢磨了好久,廖永康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话落,又把视线投向周大岩。二人原本还沉浸在他方才的一番言论中,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瞬间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当下。

钱丹望着刘欣雨,面露难色:“师傅,您这个问题可把我难住了,我实在想不明白……”周大岩也摊开双手,接话道:“还请师傅给我们讲讲。”

刘欣雨弹了弹烟灰,缓缓说道:“廖永康的出现,必然是在向我们传达某种警示。有句话讲,你所遇到的人,皆是你内心投射出的相。”二人听后,相互对视一眼,轻轻点头,却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应。

刘欣雨稍作思索,又补充道:“八字、奇门、玄空、灵符、摆件,还有阴宅、阳宅,这些东西的存在,目的在于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但要是想着靠它们就能彻底改命改运,那无疑是痴心妄想。依我看,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铸就性格,而性格又决定命运。至于思维的形成,涵盖了天时、地利、人和,甚至还有神助等诸多因素。总而言之,人类研究命运己有几千年,要是真能把它彻底弄清楚,那就不叫命运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