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镇的秋日,天高云淡,本该是丰收的季节。然而,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
明教在江淮一带的势力扩张,早己引起了朝廷的警觉。官府虽然腐败无能,但在维护自身统治这一点上,却从不含糊。近来,调兵遣将、清剿“妖匪”的传闻,如同秋日的寒风,一阵紧过一阵。
龙潭镇作为明教在长江北岸的一个重要据点,自然成了官府重点“关照”的对象。镇子外围的官道上,时常有官兵的探马出没。镇内的气氛,也日渐肃杀。
方腊和他手下的头目们,显然也意识到了危险的临近。分坛内的戒备比以往更加森严,巡逻的护法弟子也增加了一倍。各种粮草、兵器、守城器械,正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往龙潭镇,囤积起来。
“石字营”的任务也更加繁重了。石小六带着手下的弟兄们,日夜赶工,加固镇外的营寨,挖掘壕沟,设置鹿角丫杈。他们甚至还按照周秀才从古籍中找到的图谱,尝试着制作一些简陋的抛石机和弩车。
这些日子,石小六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白天要指挥施工,晚上还要巡查营防,时刻提防着官兵可能的突袭。他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人也清瘦了不少,但眼神却更加锐利和坚定了。
王师傅看着他日渐憔悴的面容,心中又是心疼又是担忧。他不止一次劝石小六不要太过操劳,但石小六总是摇摇头,说:“王师傅,如今这光景,咱们多做一分准备,将来就多一分活命的机会。我不仅要为自己着想,更要为手下这帮兄弟们负责啊。”
王师傅知道,石小六己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娶媳妇过安稳日子的小石匠了。这段时间的颠沛流离和生死考验,让他迅速成长起来,变得更有担当,也更有城府了。
孙猴子依旧是消息最灵通的。他时常能从分坛内的一些相熟的弟子口中,打探到一些最新的情报。
“小六哥,听说朝廷派了大将童贯,亲率数万禁军,南下征讨我圣教!”一日,孙猴子神色凝重地对石小六说道。
“童贯?”石小六心中一惊。这个名字,他如雷贯耳。童贯是当今朝中最受徽宗皇帝宠信的宦官之一,也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以心狠手辣、用兵诡诈著称。若是他亲自领兵前来,那龙潭镇的形势,恐怕就真的岌岌岌可危了。
“不仅如此,”孙猴子继续道,“听说童贯还传下将令,凡是剿灭明教有功者,皆有重赏。若是能擒获方腊等首脑,更是官升三级,赏银千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消息,无疑会刺激那些官兵更加卖命地进攻。
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龙潭镇,都笼罩在一片大战将至的阴影之中。
明教的信徒们,虽然在方腊等人的鼓动下,表现得群情激昂,高喊着“与圣教共存亡”、“誓死保卫龙潭镇”的口号。但石小六却能从他们眼中,看到一丝难以掩饰的恐惧和不安。
毕竟,他们大多是些普通的农夫、手工艺人,平日里连鸡都未必杀过,如今却要面对朝廷的正规军,心中的忐忑可想而知。
石小六的心情也同样复杂。他虽然身在明教,却并非真心信奉他们的教义。他加入明教,只是为了保命。如今大战在即,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是与明教一同抵抗官军,还是趁乱逃离这个是非之地?
他将自己的担忧和困惑,悄悄地告诉了王师傅。
王师傅听了,沉默良久,才叹了口气道:“小六子,咱们是小人物,在这乱世之中,如同风中飘萍,身不由己啊。眼下,官军势大,明教未必能抵挡得住。但若是临阵脱逃,一旦被抓住,下场恐怕会更惨。依我看,咱们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尽量保全自己,也尽量……少沾些血腥。”
王师傅的话,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让石小六的心中稍稍安定了一些。是啊,他们只是小人物,改变不了历史的洪流。他们能做的,只是在这洪流之中,努力地挣扎求存。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时刻,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却暂时缓解了龙潭镇的危机。
江南爆发了大规模的方腊起义!
原来,方腊早己在江南各地秘密发展信徒,积蓄力量。眼见朝廷的征剿大军即将来临,他索性心一横,提前在睦州帮源峒扯起了反旗,自称“圣公”,建元“永乐”,公开与朝廷对抗。
方腊的起义,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巨浪。江南各地,饱受官府压迫和花石纲之苦的百姓,纷纷响应,揭竿而起。一时间,烽火遍地,官军疲于奔命。
童贯原本计划先剿灭长江北岸的明教势力,再挥师南下。但方腊的突然起义,打乱了他的全盘部署。江南局势的糜烂,远比江北的明教威胁更大。无奈之下,童贯只得下令,主力大军暂缓北上,先行调转方向,全力镇压江南的起义。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龙潭镇的明教众人都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方腊竟然如此大胆,敢公然与朝廷叫板;喜的是,官军的主力被牵制在了江南,龙潭镇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
方腊在龙潭镇的分坛,也立刻变得热闹起来。无数从江南逃过来的明教信徒和起义失败的散兵游勇,纷纷涌向龙潭镇,寻求庇护和支援。方腊也趁机扩大队伍,招兵买马,准备与江南的起义军遥相呼应。
石小六所在的“石字营”,也接到了新的任务——赶制更多的兵器和守城器械,同时还要负责修缮和扩建龙潭镇的城防工事,以应对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官军。
一时间,龙潭镇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兵工厂和军事要塞。
然而,石小六的心中,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轻松。他知道,江南的起义虽然暂时缓解了龙潭镇的危机,但也意味着战火的进一步扩大和升级。明教与朝廷的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而他们这些身处其中的小人物,命运也更加难以预料了。
他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江南的战局。他从孙猴子那里,以及那些从江南逃过来的信徒口中,听到了许多关于起义军和官军作战的消息。有起义军攻城拔寨、势如破竹的捷报,也有官军血腥镇压、屠城掠地的惨闻。
这些消息,让石小六的心情愈发沉重。他仿佛看到了无数无辜的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也仿佛看到了,那块曾经压得他喘不过气的“艮岳石”,不过是这场更大浩劫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引子。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而如今,这座山,似乎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难以逾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