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细雨裹着泥土的腥甜,慕一一撑着竹骨油纸伞立在农业科技博物馆的玻璃穹顶下。眼前的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耕心"公社的丰收画面:青年们高举镰刀收割金黄的麦穗,智能无人机群在云端同步绘制产量图谱。但她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角落的老式木犁——那是陈默专程送来的,犁辕上深深的握痕里,仿佛还嵌着太行山青年们的体温。
"慕教授,教育部想邀请您参与编写新版农业教材。"助理小林捧着平板走近,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重点要突出AI育种和垂首农场技术,传统耕作内容建议压缩至5%。"
油纸伞骨突然发出细微的"吱呀"声。慕一一望着穹顶外被雨水冲刷的城市天际线,那些首插云霄的农业摩天大楼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突然开口:"联系'耕心'公社,我要带学生们去实地研学。"
三天后,二十辆自动驾驶巴士载着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驶入太行山。年轻人穿着防水冲锋衣,胸前的智能翻译器闪烁蓝光,与山间老农的粗布麻衣形成鲜明对比。慕一一站在田埂上,看着学生们对着杂草丛生的梯田皱眉:"老师,这里的土壤湿度数据波动异常,建议立即启用微波松土仪。"
"先放下设备。"慕一一弯腰拨开野蒿,指尖触到的泥土,"告诉我,你们闻到了什么?"
学生们面面相觑。有人举起便携式气体分析仪:"检测到腐殖质含量1.2%,甲烷浓度......"
"不是数据!"慕一一提高声调,惊飞了田边觅食的麻雀,"是气息!新泥翻涌的腥气,野薄荷的清凉,还有......"她突然哽咽,"土地在呼救的味道。"
当晚,公社营地的油灯下,慕一一摊开六十年代的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干枯的苜蓿标本,墨迹被雨水晕染的地方,依稀可见陆大国标注的"改良方案第37稿"。"当年我们没有智能检测仪,"她指着一行潦草的记录,"但我们知道,当蚯蚓钻进指缝时,土壤就活了。"
黑暗中响起窸窣声。陈默推门而入,怀里抱着个木盒:"慕老师,该给孩子们看这个了。"盒子里躺着两截锈迹斑斑的铜哨,正是陆大国当年指挥抢险用的。学生们围拢过来,有人用扫描设备分析成分,有人试图修复破损的哨身。
"别修。"慕一一按住学生的手,"这缺口是他跳进冰河时撞的。那年渡槽崩塌,他就用这哨声召集村民......"她突然剧烈咳嗽,手帕上洇开点点暗红。小林脸色骤变,智能健康监测手环发出尖锐警报。
"我没事。"慕一一挥手关掉警报,"继续说铜哨的故事。你们看这磨损的齿纹,是无数个深夜巡田留下的。现在的定位系统能精确到厘米,但能听到麦苗拔节声的,只有......"她突然起身,踉跄着撞翻油灯。
火光摇曳中,学生们惊恐地发现,慕一一正徒手扒开营地旁的试验田。泥土溅在她苍白的脸上,枯枝划破掌心也浑然不觉。"挖开!"她嘶吼着,"这里埋着三十年前的麦种,它们在等......"
陈默冲上前抱住她:"慕老师!您的心脏监测仪显示负荷超标300%!"但慕一一仍在挣扎,指甲缝里渗出的血珠滴在泥土上,宛如红梅绽放。
混乱中,一个扎马尾的女生突然扔掉检测仪,跪在泥地里:"我懂了!就像我们分析百万组基因数据,却忘了种子发芽时最原始的悸动!"她捧起带血的泥土,"这才是农业的源代码!"
这场意外成了转折点。学生们开始主动放下设备,用木耙翻土,用陶罐收集雨水。当智能监测系统提示"土壤板结风险预警"时,他们却跟着老农学习"牛耕八步法"。有个研究AI育种的博士生,甚至连续三天守在田边,手绘麦苗生长曲线。
"慕老师,快来看!"某天清晨,陈默激动的喊声惊醒了营地。众人跑到梯田高处,只见浓雾中浮现出令人震撼的景象:智能无人机群排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字样,而田间,学生们正挥舞着锄头,将改良后的老品种稻种埋进土里。
慕一一的泪水滴落在铜哨上。恍惚间,她仿佛看见陆大国站在云端,军大衣在风中猎猎作响,手里握着另一枚铜哨。两个哨声穿越时空,在山谷间回荡,惊起漫山遍野的飞鸟。
回程的巴士上,学生们捧着沾满泥土的笔记本热烈讨论。有人提议开发"体感耕作模拟器",将传统农具的力学原理转化为VR数据;有人计划建立"老种子基因库",用现代技术守护古老品种。小林悄悄将慕一一的体检报告塞进她口袋,严重的心肌劳损诊断书旁,不知谁画了个稚嫩的太阳,下面写着:"老师,我们会接住您的铜哨。"
当巴士驶出山谷时,慕一一最后回望那片梯田。细雨中,新插的稻苗正随风轻摆,宛如绿色的音符在天地间跳跃。她知道,这场跨越时代的试探终于有了答案——真正的农业革命,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传统智慧在科技的浇灌下,开出更绚烂的花。而她和陆大国种下的种子,早己在无数年轻的心中生根发芽,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