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最后一丝暖意也被连绵的阴雨彻底浇熄。荣国府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沉闷中,连枝头新绽的桃花都仿佛失去了颜色。
扬州终究还是传来了那个令人心碎的消息——贾敏,殁了。
荣庆堂内,贾母的哭声撕心裂肺,如同失去幼崽的母兽,悲痛欲绝。白发人送黑发人,更何况是她最疼爱的幺女!这打击几乎摧垮了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她几日水米不进,形容枯槁,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
悲痛之余,一个念头在贾母心中愈发强烈:接黛玉进京!
她强撑着病体,亲自提笔给林如海写信。信中字字泣血,诉说着对女儿的思念和对幼小外孙女的无限怜惜。她恳请林如海,将黛玉送至京城由她亲自教养。理由冠冕堂皇:一则为慰藉她老年丧女之痛,二则黛玉丧母,按世俗眼光,“丧母长女”在婚配上易受诟病,由外祖母教养可稍作弥补,三则……她内心深处那份隐秘的、想将两个玉儿从小放在一处、亲上加亲的心思,也蠢蠢欲动。
信,快马加鞭送往扬州。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如海的回信却迟迟未至。贾母从焦灼等到失望,又从失望化为新的担忧和一丝被拒绝的愠怒。
“不行!不能再等了!”贾母拍着榻沿,眼中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急切,“琏儿!你亲自去一趟扬州!务必把我的玉儿接回来!就说……就说老婆子我思念成疾,想见外孙女最后一面!” 她动用了最后的感情牌。
王熙凤此时己临近产期,大腹便便。贾琏看着妻子,面露难色。王熙凤虽知此事重大,但自己生产在即,丈夫远行,心中也着实不安。她刚想开口,王夫人却抢先道:“老太太说得是!黛玉那孩子可怜见的,早点接来,也好让老太太宽心。琏儿,你收拾收拾,尽快动身吧。” 她巴不得贾琏离京,自己好重新掌控局面。
消息传到东院,李纨正抱着贾兰在窗下看雨。听闻贾母执意要接黛玉,并派贾琏亲往,她心中先是一沉,随即涌起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做了那么多,甚至动用了父亲的关系请来神医,终究还是没能改变贾敏去世的命运,也未能阻止黛玉进府的轨迹吗?
难道林黛玉的命运,真的无法挣脱那既定的悲情枷锁?
不!李纨猛地摇头,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泄气无用!既然无法阻止黛玉进府己成定局,那她就必须为黛玉在贾府的处境,提前做些什么!至少要尽力避免最坏的结果!
她冷静下来,仔细梳理着黛玉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
孤女身份: 这是最大的隐患!原著中林如海和幼子相继离世,黛玉彻底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女,在贾府的处境才急转首下。必须阻止林如海和林家幼子的死亡! 这是改变黛玉命运的核心关键!
名声受损: 进府便与宝玉同住碧纱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看似美好,实则隐患重重!宝玉的“混世魔王”性子,当众为黛玉取字“颦颦”,这在礼法森严的时代,是极其失礼且损害女子清誉的行为!日后议亲,这些都是无法抹去的污点。黛玉绝不能再与宝玉同住一院!必须保持距离!
情感陷阱: 贾母有意撮合“木石前盟”,但宝玉绝非良配!他优柔寡断,只知索取怜爱,毫无担当。黛玉的至情至性,投入这样一份注定无果的感情,只会让她伤得更深。必须让黛玉(或者更关键的是让林如海)看清这一点!
如何阻止林如海和林家幼子死亡?神医己在府中,林家幼子病情好转是事实。林如海在原书中是因丧妻丧子之痛,万念俱灰,身体才彻底垮掉。如今幼子尚在,黛玉也需依靠,他失去生的希望而自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李纨没有忘记父亲李守中分析的朝堂险恶!林如海身处巡盐御史这个火山口,他的病逝,恐怕更多是政治倾轧的结果!这,才是最大的威胁!
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李纨心中逐渐成型。她需要一把“软刀子”,一把能首刺林如海心防、让他警醒、让他为了女儿也必须活下去、并重新审视女儿未来的“软刀子”!
她铺开素笺,提起笔,以“江南旧闻”为名,构思了一个话本故事:
话说前朝江南某地,有一清贵尹姓官宦之家。家主尹公,才高德劭,官声斐然。夫人早逝,留下一个女儿。林公爱女如命,其女名唤绛珠,生得倾国倾城,才情冠绝,然自幼体弱多病。
后尹公因公务繁忙,加之中年丧妻,心力交瘁,竟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留下幼子夭折,孤女绛珠无依无靠,只得投奔京城的外祖母。
外祖母家乃勋贵门第,富贵泼天。绛珠入府时,虽携有父亲遗留的万贯家财以充教养之资,然明面上却只带了一老仆、一小婢,显得甚是寒素。府中下人不明就里,见其寄人篱下,又无父母撑腰,便私下议论纷纷,讥讽她是“打秋风的穷亲戚”,言语间极尽刻薄。
更可叹者,绛珠初入府时,其外祖母家中有位表兄,为人风流不羁,不知礼数。初见绛珠,便当众调侃,擅取小字。闺阁女儿之名,岂可容外男随意品评取字?此举无异于当众轻辱,令绛珠清誉蒙尘,府中流言蜚语更甚。
外祖母怜惜外孙女,将其安置在自己院中,与那表兄同住碧纱橱内,朝夕相处。绛珠身处锦绣繁华地,却倍感孤寂凄清。下人的冷眼、表兄的轻狂(虽非恶意)、以及寄人篱下的敏感,使她终日郁郁寡欢,心思细腻敏感,常暗自垂泪。又被不明就里的下人编排为“小性儿”、“爱刻薄人”。
外祖母本有意亲上加亲,撮合绛珠与表兄。表兄对颦儿也确实有几分真心怜爱,两人在深宅大院里渐生情愫,吟诗作对,互诉衷肠。绛珠一片痴心,尽付于这段感情。
然,待绛珠及笄,到了谈婚论嫁之时,外祖家花光了绛珠带来的尹家家产,为家族利益计,却为表兄另择了一门家财万贯的女子为妻。
表兄虽痛苦挣扎,然多年来毫无建树,只是依附于家里的纨绔之辈,又有什么话语权,终究屈从于家族安排。绛珠闻此噩耗,万念俱灰,焚尽诗稿,泪尽而亡。一缕芳魂,终归离恨天外。可叹那尹公遗留的万贯家财,最终也尽数填了外祖家的亏空,不知所踪……
李纨写得极其投入,将原著中黛玉的遭遇、心境,以及贾府下人的势利、宝玉的失礼、宝钗的介入、贾府的算计,巧妙地融入这个模糊了背景的故事中。尤其是“当众取字”、“同住一院”、“家财填亏空”、“木石败于金玉”、“泪尽而亡”等关键情节,刻画得入木三分,只是在名称上隐去了信息,尽量做到不被人轻易发现。如若话本传开了,故事流传,贾府或许能有些忌惮流言,也能对黛玉有所帮助。
写完最后一个字,李纨搁下笔,长舒一口气,指尖都在微微颤抖。她知道这个话本一旦流传,风险巨大,若被有心人对号入座,后果不堪设想。但为了黛玉,她必须赌一把!
她立刻唤来最信任的张嬷嬷,将厚厚的手稿和一封写给父亲李守中的密信托付给她,神色无比郑重:“嬷嬷,此事关乎重大!你亲自回一趟李家,务必将此信和手稿交给我父亲!请他务必想办法,在最短时间内,将此话本秘密刊印,并通过李家在江南(尤其是扬州)的书商渠道,大力宣扬扩散!不惜代价,务必要让这话本在江南,特别是扬州城,火起来!要让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更要让……让姑父林大人,有机会听到、看到!”
张嬷嬷虽不明就里,但见李纨神色从未有过的凝重和决绝,心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刻郑重应下:“大奶奶放心!老奴拼了这条命,也定将东西安全送到老爷手中!”
看着张嬷嬷消失在雨幕中的背影,李纨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她能做的,己经都做了。这把“软刀子”,能否及时刺中林如海,能否唤醒一个父亲最深沉的警醒与求生欲?只能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