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深处的某种触动,如同一股清泉,在王秀英的心中缓缓流淌,让她终于鼓起勇气,再次拨通了刘欣雨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刘欣雨温和的声音,王秀英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平静下来。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而是带着满心的困惑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希冀,问道:“刘居士,我最近观察了一下李师兄他们,发现他们似乎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善事啊。无非就是帮帮邻居,照顾一下老人,对人友善一点……可为什么他们的日子却过得那么舒心呢?”
王秀英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李师兄他们生活状态的不解和羡慕,她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却能给他们带来如此多的幸福和满足。
刘欣雨的声音带着欣慰:“阿弥陀佛,王师姐,您能观察到这些,太好了!这正是‘福田心耕’的真谛啊。善行不在大小,贵在真诚持久,贵在念念利他。我认识一位姓陈的师兄,在城里开一家小面馆。”
刘欣雨娓娓道来:“陈师兄的面馆生意很好。但他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天打烊前,会把当天没卖完但还能吃的面食,仔细打包好,放在店门口一个干净的箱子里,旁边写着‘有需要请自取’。起初有人笑他傻,但他坚持了下来。后来,一些拾荒的老人、打工到很晚的工人,都知道那里有口热乎的。更难得的是,他看到店里来吃饭的打工仔,如果面黄肌瘦或者特别疲惫,会默默地在他碗里多放一个荷包蛋,不多收钱。有人问起,他只笑笑说:‘都不容易。’”
“陈师兄供养三宝也很恭敬,但他更把这份恭敬心用在了对待每一个走进他店里的人身上。他的面馆生意越来越好,分店开了好几家。更重要的是,”刘欣雨强调,“认识他的人都说,陈师兄身上有种让人安心的气场,走到哪里都受人敬重。他的福报,不是菩萨凭空赐的,是他日复一日,用一碗面、一个鸡蛋、一份默默的关怀,一点一滴修来的。就像李师兄夫妇一样,他们的善行,就是他们最好的‘供养’。”
这个故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王秀英心中另一扇窗。原来善行可以如此平凡,如此融入日常,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颗时时为他人着想的心。
艰难的实践:王秀英的微小尝试
榜样的力量像微弱的火苗,点燃了王秀英内心尝试的勇气。改变依然笨拙、生硬,甚至带着过去的惯性,但她开始尝试着,笨拙地,在生活的罅隙里播撒一点点善的种子:
对公婆:公婆不小心染了风寒,咳嗽不止。搁在过去,王秀英顶多送点药,心里还会埋怨他们麻烦。这次,她想起张桂芬给婆婆梳头的情景,想起刘欣雨说的“真孝”。她内心挣扎了很久,最终咬咬牙,去镇上买了些润喉的梨膏糖和易于消化的挂面。送到老屋时,她没像上次那样放下就走,而是生硬地说了句:“咳得厉害…吃点这个吧。”语气依然干巴巴的,但眼神却不敢看公婆惊愕的脸。她甚至拿起扫帚,动作僵硬地扫了扫地。公婆受宠若惊,连声道谢,婆婆摸索着从枕头下掏出几个攒下的鸡蛋,非要塞给她。王秀英拿着那温热的鸡蛋,心里第一次没有嫌弃,反而涌起一丝陌生的酸涩。
对他人(归还零钱):在村口小卖部买盐,店主老张头忙着招呼别人,多找了她十块钱。十块钱不多,但搁在过去,王秀英可能就默默收下了,甚至觉得是老张头活该。这次,她拿着那多出的十块钱,手心有点出汗。她想起陈师兄多给的那个鸡蛋,想起刘欣雨说的“不占便宜是基本善”。内心那个“他经常短斤少两,活该!”的声音刚冒头,就被她努力压了下去。她深吸一口气,走到老张头面前,尽量平静地说:“张伯,您刚才多找了我十块。”老张头愣了一下,仔细核对,连声道谢,看她的眼神第一次没有了以往的戒备,多了几分惊讶和笑意。走出小店,王秀英的心跳得很快,不是因为激动,而是一种奇异的平静,仿佛卸下了一副无形的枷锁。这感觉,比占了十块钱的便宜要舒服得多。
对自我(克制抱怨):田里的活计不顺,累得腰酸背痛。搁在过去,她早就开始骂天骂地骂命运不公。现在,当她觉察到那股熟悉的怨气升腾时,她试着停下来,学着李根生的样子,抬头看看天,深深吸一口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心里默默对自己说:“累是累,但好歹有田可种,有饭吃。”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那股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怨气,竟真的像被戳破的气球,泄掉了一些。虽然劳作依旧辛苦,但心情却不再那么沉重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