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雨对于“意恶”的深入剖析,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王秀英心中那片混沌的湖面,将其照得通亮。这道闪电不仅带来了瞬间的清晰,更在她内心深处引发了一场震撼。
在痛苦如泥沙般沉淀之后,王秀英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然而,这种清醒并非伴随着解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力感。她突然意识到,“觉察”这两个字虽然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如同逆水行舟,困难重重。
那些怨气、刻薄、计较的念头,就像顽固的藤蔓一般,稍有不慎便会再次缠绕上来,紧紧地束缚住她的心灵。它们似乎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无论她怎样努力想要摆脱,它们总是能找到缝隙,重新滋生蔓延。
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做完功课就关起门来怨天尤人。一种强烈的、想要“看清”的渴望驱使着她。她开始小心翼翼地、带着一种近乎研究的目光,观察起周围的世界,尤其是隔壁那户让她心情复杂的人家——李根生夫妇。
无声的榜样:李根生夫妇的日常
过去,王秀英对李根生家只有模糊的印象:养鸭的,儿子有出息,人好像挺和气。如今,带着“寻找善行”的目的去观察,她看到的是一幅幅生动而平凡的画卷,无声地诠释着何为“众善奉行”:
对老人:她不止一次看到,李根生媳妇张桂芬,挎着篮子,里面装着还冒着热气的馒头或是新磨的细腻米浆,脚步轻快地走向村东头。去的方向,正是王秀英公婆住的老屋。有一次,王秀英甚至看到张桂芬蹲在公婆那低矮的屋檐下,耐心地帮婆婆梳理着稀疏花白的头发,两人低声说着什么,婆婆那常年愁苦的脸上,竟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不是自己公婆,也能这样…”* 王秀英心里像被什么刺了一下,想起自己送去米时那生硬的态度和心底的怨怼,脸上阵阵发烫。
对邻里:李根生家门口似乎永远敞开着。谁家需要借把锄头,谁家修房子缺人手,甚至谁家夫妻拌嘴,张桂芬都热心肠地过去劝和。王秀英曾亲眼看见,村西头有名的“刺头”赵老二因为鸭群过界的事,气势汹汹地来找李根生理论。李根生没吵也没骂,笑呵呵地递上一根烟,拉着他蹲在鸭舍边说了半天。最后赵老二不仅没发火,还帮着李根生加固了一下围栏。*“和气…真的能生财?”* 王秀英想起自己跟赵老二那几次惊天动地的争吵,结果除了结下梁子,什么也没得到。
对弱者:一个下雨天,一个跛脚的老汉推着破三轮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前行,车上的废品眼看要滑落。李根生正好路过,二话不说,冲进雨里帮着老汉扶稳车子,还把自己身上的旧雨衣脱下来披在老汉身上,自己淋着雨把老汉送了一段路才回来。这一幕,恰好被站在窗后的王秀英看到。那雨中的背影,没有惊天动地,却像一道微弱却温暖的光,穿透了王秀英心中冰冷的壁垒。*“原来,善不用很大,也不用很刻意…”*
在王秀英的眼中,李根生夫妇的日子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却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他们的鸭舍依然简陋,没有过多的装饰和奢华的摆设,只是简单地用木板和铁皮搭建而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鸭舍,却承载着李根生夫妇的辛勤劳动和对生活的热爱。
李根生夫妇的衣服常常沾着泥点,这是他们每天在鸭舍里忙碌的见证。尽管如此,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平和与满足的笑容。这种笑容并非来自于物质的享受,而是源自内心的安宁和对生活的感恩。
更让王秀英感到惊奇的是,李根生夫妇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相处充满了真诚的尊重和亲近,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这种邻里之间的情谊,在现代社会中己经变得越来越稀缺,而李根生夫妇却能够如此自然地拥有,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李根生夫妇的善行就像春雨一般,虽然无声无息,却默默地浸润着生活的土壤。他们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滋养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温暖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这种善行不仅给他人带来了帮助和快乐,更让李根生夫妇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