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终于落下。
一夜之间,林湾村的溪水暴涨,浑黄的泥水冲击着山脚的石板桥,如同暗流在现实的缝隙中汹涌涌动。
林知夏坐在制度学院二楼的会议室内,桌上铺满了报纸、网络截图与匿名举报信。她目光扫过一篇篇标题:
《林湾学院真相调查:乡村治理,还是城市旧势力的延伸?》
《制度学院“封闭式试验”?村民质疑林知夏“套壳开发”》
《林湾村青年失踪?知情者称“制度压力令人崩溃”》
“恶意剪辑,虚假叙述,别有用心。”白松拍着桌子,脸色铁青,“就这还能登到市属报纸头版,我真想知道他们后台是谁。”
林知夏却不说话,她看着那篇“青年失踪”报道那名所谓“失联青年”,正是两个月前离开林湾外出打工、昨天刚在微信发朋友圈的小庄。
“他们故意编造。”林惟忍不住开口,“不光想把我们拖下水,还要制造对‘制度’本身的不信任。”
顾临舟走进来,将一叠新资料放在桌上:“我查到了。”
他翻开文件,指着其中一页。
“若溪资本”背后的第一大股东,是一家境外注册的“博耀咨询公司”。
博耀董事会中,赫然有“姜澜”的名字。
那一刻,林知夏的手指轻轻一顿。
姜澜?这个名字曾是她大学时代最亲密的朋友,也是后来将她推进“城市旧案”深渊的人。
当年她在城市创立“共享厨房”项目失败,被指控“数据造假”,而那批数据源的漏洞,正是姜澜经手。
她以为这段往事早己掩埋在城市的楼群和法律的角落里,如今,却在山野之间再次显影。
“她还不肯放过我。”林知夏低声说。
顾临舟看着她:“可能这一次,她是想把你彻底踩进泥里。”
与此同时,若溪资本办公室内。
丁向南背对着落地窗,正与姜澜视频通话。
“你确定用她过去那段事?”
“当然。”姜澜冷笑,“制度学院就是她洗白自我的工具,我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个女人,根本不配说‘共建’两个字。”
“你能控制媒体?”丁向南问。
“我们早就在铺线。下周之前,三家市级电视台、一家省级门户网站将发布专题调查。”
“好。”丁向南点头,“那我也准备好第二轮‘群众质疑’,从观山口开始。”
两人对视,仿佛己经布下天罗地网。
林知夏深夜坐在饭馆后厨,眼前的老灶火摇曳不定。
顾临舟递给她一张纸,那是一份司法函件:她在城市旧案中虽无刑责,但部分行政记录仍在,且即将被媒体“合法披露”。
“你还要继续吗?”顾临舟问。
“我怕过。”林知夏喃喃,“我怕人再提起那段过往,我怕村里的人因此疏远我,我怕林湾的努力,被一场又一场媒体风暴撕碎。”
“可我更怕,我们在山里苦种出来的制度种子,还没发芽,就被人踩进泥水里。”
她抬起头,眼中燃起彻底的决绝:
“我不再为解释而活。我要让他们知道,制度不是凭我清白建立的,而是靠一群人,一步一步守出来的。”
次日清晨,一纸声明在林湾制度学院官网挂出:
“我们将召开‘制度回溯大会’,公开过往数据、流程、决策记录,全程首播,接受任何问询。”
“我们欢迎批评,也欢迎监督。”
“但林湾,不接受不讲事实的审判。”
这份声明,在不到24小时内被转发数万次。
也在同一时刻,姜澜所在的“若溪资本”总部,收到一封匿名快递
内有一张芯片卡,和一句手写字条:
“你玩剧本,我就翻剧本。”
——L
姜澜脸色微变,眼神投向窗外,仿佛预感到:那个她曾以为早己困死在城市迷局里的女人,正在从泥中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