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湾村的清晨,是久违的安静。
法庭上那场关于“林湾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攻防战,虽未分出胜负,却己让林知夏在村民心中彻底站稳了“守山人”的身份。
夏饭馆门口,一群返乡青年的留言墙上,多了三张新贴的纸条,
“我想回村开茶研社。”
“林湾能不能接入社区团购?”
“知夏姐,你需要一个品牌LOGO吗?”
林知夏捧着热茶站在屋檐下,望着那些字迹,心中泛起从未有过的暖意。
“这是另一场战斗。”顾临舟走来,将一份报告递给她。
“什么?”
“林湾品牌影响力在线上呈爆发趋势。你的视频在半天内播放量破三十万,尤其是那句‘我们不是你的资产’,被剪成了表情包,在年轻人里传播很广。”
林知夏沉吟片刻,忽然问:“我们是不是该转守为攻?”
“我一首等你说这句话。”顾临舟轻笑。
她望向东山方向,那片还未触碰的林间。
“我们要讲清楚林湾的故事,而不只是喊口号。”
一周内,林知夏联合村内七个年轻创业者,启动“林湾共创计划”第一期试点,确立三大核心策略:
品牌化:将“林湾出品”作为统一标识,所有产品打通渠道、设计、售卖路径,首批上线的为林惟陶器、白松茶砖和夏饭馆手工菜酱;
产业链数字化:引入首播基地,尝试乡村短视频孵化,打造“非职业博主+土地故事”模式,每人用手机讲述自己的“林湾一角”;
文化重塑:计划复修村中三处旧祠堂与茶棚,转化为公共学习空间,用以举办“乡村夜学”“农艺传承讲堂”,由老人教授、年轻人记录。
“品牌不是招牌。”林知夏在内部启动会上说,“它是一种被认同、被信任、被传递的情感和精神。”
众人点头。
顾临舟则提醒她:“你得准备好,丁向南不会善罢甘休。”
“我知道。”她目光沉稳,“所以,我要让他再没有插手的理由。”
与此同时,若溪资本内部的气氛也变得异常紧张。
“丁总,”一位合伙人敲门而入,“刚刚收到了市里发来的‘林湾项目调研函’,并要求我们在一周内提交所有招标流程和资金流向。”
“他们是要查账。”丁向南手指捏紧茶杯。
“还有一件事,”合伙人低声说,“烨丰资产那边……好像在准备清理部分乡镇板块。”
丁向南的瞳孔微缩:“什么意思?”
“你的项目,在被审计风控列为一级风险。”
空气陷入死寂。
“谁在背后动了手?”
“传闻是有人匿名递交了一份包含你与部分基层官员私信往来的举报函。”
“林知夏。”丁向南咬牙切齿,“她背后到底是谁?”
这边,林湾村的林老坤则悄然给林知夏带来一条线索。
“你外婆那年留下的那份土地总图,我本以为她只是留给你做纪念。其实,它上面画的是‘断山路’的原始图层。”
“断山路?”
“是指林湾旧时与外镇连接的那条小道,当年因地质灾害封闭。外婆似乎早就预见今天的格局,才偷偷保留下原图,没让当局掌握。”
林知夏展开那张泛黄的手绘图纸,看见一个标注不明显的十字符号,上面写着:“井台·原水源地·共山线交汇”。
她怔住。
“如果我们可以修复这条断山路,”她喃喃,“林湾就不再依附主镇交通,就能自建物流通道,打破资本咽喉。”
顾临舟神情一凛:“这是主战道线的关键。”
“我们开始做备案。”林知夏果断道,“从水源、土壤检测,到旧地恢复计划,一步一步向上级申报,不求快,但求正。”
与此同时,林湾村也迎来一个特殊的人物。
市文化传播局副处长赵寒松,在看完林知夏团队制作的短纪录片后,主动联系她,表示愿意作为“林湾共创计划”观察员,与市文旅局共同跟踪林湾项目发展。
“你不怕我身上牵扯风波?”林知夏试探。
“我怕,怕这个省份再没有一个能自我生长的乡村品牌。”
两人相视,互握其手。
从此,林湾项目有了市级官方关注的背景,丁向南无法再暗地操作政务手段。
林知夏终于可以腾出手重建自己最初的“厨房梦”。
夜晚,夏饭馆厨房,灯光昏黄。
林知夏正教一个回村的小姑娘切葱,灶台上煮着茶香桂花饭。
顾临舟走进来,将手上的文件轻放桌边:“南河法院方面传来初审意见,暂时判决丁氏开发集团须撤离林湾全部山地,合同无效。”
林知夏一震:“赢了?”
“只是初步胜利。”他轻声道,“但足以让林湾挺起脊梁。”
她望着锅里腾起的白雾,轻声说:
“你知道吗,我回村的第一个念头,是开一家饭馆,能让外婆的菜一首有人记得。”
“如今我才明白!记得的人,不只是我。”
她抬头看他:“你呢?你当初回来,是为了什么?”
顾临舟沉默良久:“为了一个人,现在,是为了一个地方。”
两人对视,眼中不再有过往的寒光,而是久违的炽热。
窗外灯火,一盏盏亮起。
风没有停,但灯未熄。
林湾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