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永世为汉

第216章 朱儁之败(2)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永世为汉
作者:
半魂泥
本章字数:
4502
更新时间:
2025-06-10

波才召集了众将领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作为张角的亲传弟子及大方渠帅,波才端坐上位,而小方渠帅何仪、何曼则分列左右首座,其余将领依次就坐。

“兄弟们,首接攻城,只会让我们损失惨重。我们必须智取,设法引诱敌人出城,在野战中击败他们。”

何仪闻言,不禁问道:“波帅,那该如何智取呢?”

波才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其一,我们要故意示弱,逐步减少围城的兵力,引诱敌军主动出击;其二,可命阳翟城中的张康,向其养父中常侍张让传信,怂恿天子施压朱儁出城应战。双管齐下,胜利可期!”

何仪闻言,拍手称赞:“波帅妙计!”

波才继续补充道:“我们的主力部队可以撤退到阳关附近埋伏起来。一旦朱儁出城来攻,留守的部队就装作溃败,引诱他们深入阳关,届时我们再给予致命一击!”

何曼亦拍手称快:“此计甚妙!阳关靠近阳翟,远离阳城,既能减少我军粮草损耗,又能防止朱儁逃回阳城。”

波才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他继续说道:“诸位可知,那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大放异彩之前,曾在阳关遭遇过惨败。他登基后,因觉此战失利有失颜面,故而严禁宣扬,致使此事鲜为人知。连光武帝都在阳关吃过亏,朱儁又岂能幸免?”

众黄巾将领闻此,皆精神振奋,齐声高呼:“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此阳关并非“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敦煌阳关,而是坐落于阳翟西北,阳城东南的一处紧要隘口。

《水经注》载: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据说,敦煌阳关得名极有可能与该地的移民有关,自西汉元狩二年始,南阳、颍川郡的百姓便踏上了迁徙之路,他们在敦煌郡扎根落户,建立起了新的家园。

其中,便有来自颍川郡阳翟阳关聚的移民,他们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将新的关隘命名为阳关,以此延续着心中的记忆与情感。

阳关正好处在颍河、箕山间,阻山带水,地势极为险要,两侧有山林,适合埋伏。

新莽时期,绿林军与新军曾在此地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阳关之战,实际上是昆阳之战的前哨。然而,由于昆阳之战的辉煌与壮丽,阳关之战的失败与黯淡便被深深地掩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人们往往只记得昆阳之战的惊心动魄,却忘记了阳关之下,也曾有过一场殊死搏斗。

后汉书记载“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诸城。”

后汉纪则记载“夏五月,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西十万兵,号百万众,至颍川.....世祖与下江、新市、平林兵数万人,击之于阳关。二公兵反走,世祖入昆阳,诸将惶怖,各欲归保所得城”

其实,不管当时绿林军兵力是数千还是数万,阳关之战的失败,与光武帝刘秀关系不大,因为当时绿林军的统帅是王凤。

黄巾军接下来的三日攻城中,越来越显得疲软,城下的黄巾军人数也越来越少。

朱儁站在高高的城墙上,远眺着黄巾军的营地,心中暗自盘算。初始时,黄巾军营地那连绵不绝的炊烟,显示着他们至少有十多万人的规模;到了第二天,那炊那炊烟的数量便己减半,只剩五万人的灶;而到了第三天,那炊烟更是悉数,仅剩三万人的灶了。

朱儁不禁冷笑道:“那蛾贼总算醒悟过来了吗?这群乌合之众,以为凭借人多势众便能攻下我坚城,简首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主簿尹宛站在朱儁身旁,眉头紧锁,忧虑道:“将军,昨日天子派来使者,责备我们作战不力。那使者提及左中郎将刘达,仅以两千新兵,装备短缺,便击溃了梁仲宁的两万之众。

而我们兵力远胜于刘达,甲胄、弓弩等一应俱全,却按兵不动,使者质问我们意欲何为。将军,我们是否该出城攻击一波,以减少天子的不满?”

朱儁沉吟片刻,道:“听闻那波才虽是个屠狗大户出身,平时却爱读史书及《孙子兵法》,不可小觑。他这般作为,会不会是诱敌之计呢?”

尹宛不以为意,道:“将军多虑了,那波才终究只是个屠狗之辈,您看那黄巾军攻城杂乱无章的样子,也不懂得安营扎寨,他读书也只读了个皮毛,何足为虑?”

诚如尹宛所言,波才虽有些智谋,但对行军打仗确实只懂个皮毛。

正规的营地,应如一座小城般井然有序,有主干道、支道,有辎重区、营区,甚至有排水系统。营地的边缘会建起栅栏,立起望楼,挖壕沟,竖拒马鹿角,洒下铁蒺藜,以防敌人突袭。

反观黄巾军的营地,黄巾军的营地显得极为混乱,毫无秩序可言。没有严谨的布局,没有坚固的栅栏,甚至没有最基本的防御设施。

仅仅是按照各乡各里的归属,粗略地为那些来自西面八方的太平道信众划分了一下。

这样的营地,在正规的军队面前,可谓是不堪一击,这也难怪尹宛会如此轻视他们。

朱儁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再观察一日吧,尹主簿。你从账上支出十斤黄金,送给天子派来的使者,让他帮我们说说好话。毕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我们需谨慎行事,不可贸然出击。”

尹宛应允而去,心中暗自佩服朱儁的谨慎。他明白,朱儁这是在等待最佳的出击时机。

虽然这两万新军经过半个月的训练及守城历练,己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毕竟是初出茅庐的新兵,缺乏出城野战的经验。

朱儁心中盘算,待到城下黄巾军数量再减,士气再衰,那时出击,无疑更为稳妥。然而,天子的责备却如同阴云般笼罩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北部与东部战场的捷报频传,更让他倍感压力。

卢植所率的北军五营,是大汉王朝最为精锐的部队,取得辉煌战果,自不必说。就连那刘达,招募新兵晚于自己,人数寥寥,装备简陋,却也能斩将夺旗,立下赫赫战功。

相比之下,自己这里却显得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天子的不满与责备,也在情理之中。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