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说着,用汤勺舀起一勺汤汁,琥珀色的汤汁在灯光下泛着光泽,“你们看这汤汁,凝聚了所有食材的精华。”
轮到学生们实践时,大家既兴奋又紧张。
有的学生在处理鲍鱼时,因为不熟悉操作,差点划伤手,好在大厨及时指导;有的学生在码放食材时,没有掌握好层次,导致煨制过程中食材受热不均匀。
但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下,学生们的佛跳墙也陆续出炉。尽管和大厨的作品相比还有差距,但当他们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佛跳墙时,都被那醇厚鲜美的味道所震撼,真切感受到了闽菜对汤品和食材极致追求的魅力。
除了佛跳墙,闽菜系课程中,荔枝肉也是极具特色的一道菜。
实操课上,大厨手持猪里脊肉,向学生们讲解:“做荔枝肉,要选肉质鲜嫩的猪里脊肉,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后,在每一块肉上用刀划上十字花刀,这样炸制后肉会卷曲成荔枝的形状。”
大厨熟练地操作着,刀刃在肉上快速滑动,不一会儿,肉块上就出现了整齐的十字纹路。
划好花刀的肉块用盐、料酒、胡椒粉等调料腌制片刻,接着裹上一层由淀粉和面粉混合而成的糊。
“这糊的比例很关键,太稀挂不住糊,太稠炸出来的口感又不好。”
大厨一边调配面糊,一边叮嘱学生。油锅烧至六成热,大厨将裹好糊的肉块依次放入锅中,肉块在油锅里迅速膨胀,表面变得金黄酥脆,形状宛如一颗颗的荔枝。
捞出控油后,另起锅,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番茄酱、白糖、醋、盐等调料,熬制成酸甜适口的酱汁,再将炸好的荔枝肉倒入锅中,快速翻炒,让每一块肉都均匀地裹上酱汁。
最后,撒上一些葱花点缀,一盘色泽红亮、酸甜可口的荔枝肉就完成了。
学生们在制作荔枝肉时,在划花刀环节遇到不少困难,花刀划得深浅不一,导致炸制后的形状不理想。
但在反复练习下,逐渐掌握了技巧。
当看到自己做的荔枝肉成功卷曲成荔枝模样,裹上的酱汁时,大家都成就感满满。
在闽菜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一道道经典菜品,深入领略了闽菜汤鲜味美、善用海鲜的独特魅力。
当然,苏风静下心来学习,其他同学就不一定了。
有的同学加入社团,积极摆摊。
有的同学谈情说爱,潜心钻研。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还有的同学凭借着刚学到手的三脚猫的炒菜技术,去上门服务,结果炒的啥也不是被投诉的事情也是多不胜数。
最后学校不堪其扰,直接禁止没有在老师的同意下就私自出去接活的行为。
学校丢不起这个人。
于是乎摆摊的摊位又多了起来。
尤其是临近冬天,各地特色小吃都摆了上来。
腊月的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粒掠过神飨大学的围墙,却吹不散校门口蒸腾而起的热气。
每当暮色四合,平日里安静的校门外便会支起五颜六色的帐篷,飘出的香气能顺着风钻进教学楼的每个角落。
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总忍不住被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勾住脚步——冰糖葫芦的脆响、蒸笼掀开时的白雾、油锅滋滋作响的欢腾,让这条临时搭起的小吃街成了腊月里最温暖的烟火人间。
“卖糖葫芦嘞——又酸又甜的冰糖葫芦!”扎着红头巾的东北姑娘小雯把竹竿往摊位前一立,数十串糖葫芦在暮色里泛着琥珀色的光。
竹签上的山楂个个红得透亮,裹着的糖壳薄如蝉翼,在路灯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像极了冬日里凝固的晚霞。
“同学,尝尝我家祖传的做法!”小雯热情地递过一串,“这山楂得选河北兴隆的铁山楂,酸得够劲儿!熬糖也有讲究,白糖和冰糖按七比三的比例,火候不到挂不住糖,过了又会发苦。”
说着她揭开保温桶,里面还躺着裹着瓜子仁、黑芝麻的花式糖葫芦,“过年嘛,就得有点新花样!”
隔壁摊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天津小伙阿杰正往油锅里下炸糕。
案板上排列整齐的糯米团裹着豆沙馅,像一个个圆滚滚的金元宝。
“这炸糕得用糯米和大米按九比一的比例磨成粉,”阿杰一边翻动着油锅里的炸糕,一边介绍,“豆沙馅得用红小豆加红糖、桂花蜜慢火熬三个小时,香得能勾出馋虫!”
刚出锅的炸糕外皮酥脆得直掉渣,咬开瞬间,滚烫的豆沙馅缓缓流出,糯米的软糯与豆沙的香甜在舌尖炸开。
有同学被烫得直哈气,却还是忍不住一口接一口,逗得阿杰直乐:“慢慢吃!腊月二十三祭灶,我们天津人就好这一口!”
再往前走,山东大汉老周的酥锅摊前围满了人。
直径半米的大铁锅里,白菜、海带、豆腐、五花肉层层叠放,最上面还铺着一层红通通的大枣。
“这酥锅可是我们山东过年必备,”
老周掀开锅盖,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得用酱油、醋、糖、料酒调汁,小火咕嘟整整一夜,把食材都炖得酥烂入味!”
学生们捧着纸碗,舀起带着枣香的白菜,软烂的五花肉入口即化。
有南方同学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原来白菜也能炖得这么香!”老周笑得憨厚:“以前条件不好,一锅酥锅能吃好几天,现在生活好了,图的就是个热闹劲儿!”
拐角处,苏州姑娘阿柔的梅花糕摊宛如一幅水墨画。
铜制模具里填满了糯米粉,点缀着红枣、小元宵、红绿丝,上锅蒸十分钟后,一个个形似梅花的糕点便新鲜出炉。
“这梅花糕可是乾隆爷下江南时赞过的!”阿柔撒着白糖,“以前用红糖,现在为了好看换成白糖,吃起来更清甜。”
咬开松软的糕点,内里是滚烫的豆沙馅,红枣的甜、糯米的香与红绿丝的清爽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