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饭,我伸过头去看先生写的字,刚吃完也需要休息活动一会再歇息,她便让我看了。
先生原来在写棋谱。
“我呀,从小就喜欢下棋,对棋谱痴迷,读了一些书,但现下棋谱多为男子所著,且侧重于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定式,没有专门的师傅带着,就难以理解和领悟,让许多女子望而却步。”
她笑着说,“所以我想写一本给女子的书,名字就叫博弈经。这本经书,希望能让更多女子领略棋道魅力。”
所以这么些年,她经常流连于各个寺庙里,拜访各路高手,仔细观察不同的棋风,跟她们成为至交,读过,也搜集了很多棋谱和残谱。每到一处,她都会与人切磋棋艺。
她的朋友里,不拘名士世家,无论是山间隐士,还是市井高手,先生都真心请教,真心相待。
“不过我资质实在愚钝,条件又有限,还要为生计发愁,这十多年间,我也才将完成了第一册,如今你看到的,是第二册。”
我只觉得头脑嗡嗡直响,除了敬佩还是敬佩。我两眼发光地看着先生,说,“先生第一册写的什么内容,可否容弟子一观?”
她从案上抽出一本破旧的书卷,说,“我前些天才誊抄了一遍,这个是旧的,里面还有几句不大好的,你先看看吧。”
这第一册像是写给小孩子的,开头是一些古人对于棋道的说法。
古人言:“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
先生注解:棋局如同战场,蕴含无尽的战略与智谋,每一步棋子落下,都要深思熟虑,如同将军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但小孩子莫要以为这棋便是兵家之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就不敢尝试下棋。它亦是修身养性之妙法,正所谓:“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
先生写到:下棋时,需平心静气,摒弃杂念,方能洞察棋局的变化,下棋整个过程也是对内心的磨砺与修养,这种磨练身心,堪比练字与修行。所以琴棋书画,是大家氏族的必修课。古人又言:“棋有逸品之目,以其超绝常伦,非庸碌所能企及也。”能于棋中达到高超境界,此人必具高雅之趣、坚毅之性和谦逊之德。
此外,棋还为交友之媒。
“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来无事,三两好友相聚,对弈一盘,不仅切磋棋艺,更增进彼此的情谊,心灵相通。
我想,这棋,就好像后世里我们常用的交友软件,开始寻找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之后两个人针对共同爱好寻得心灵上的共鸣,一起为之学习探索,乃至心灵相通,能达到伯牙跟子期那样,才算空前绝后,人生死而无憾吧。
我又忽然想起来,铁牛粗人一个,不懂下棋,不懂画画,两个人却又心灵相通,这又算怎么回事?
“如果真拿棋作为登天之门,作为富贵敲门砖,那反而棋不是棋了,他也注定达不到修灵境界。”
先生说。
我似懂非懂点点头,什么是修灵境界,我不懂,先生倒是没怎么解释,又伏案写起来。
书里第二部分写的便是她所能考察到的历史演变,说这棋最早产生于一千多年以前,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最开始纵横线有十条,后来发现成十二条,再后来十五条,到如今的十九道,先生点评说,这棋,绝不是当今某一大家发明出来,而是经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后人逐渐增添趣味性与竞争性的。
我心里点点头。
第三部分便是各个时期对于下棋规则的汇总,从数目法到数子法,到吃子法,大体规则改过三次,之后才形成了如今的情形。
我心里再次咋舌起来,这不光是在那个时代,她是如何查到各方古籍学说了解到的,就是放在现在,我也从来没有听过。
再然后便是陈列着一些简单入门级别的,好看简单的几个棋局,旁边注解着简单的破解之法。
不知不觉夜已深,我有些困倦,便起身告辞,心里还一直盘算着后面看到的几个棋局。
谁知一大早一睁开眼,一溜一排丫鬟捧着盘子站在厅里等着我,吓得我赶紧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