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沉沉地压在连家小院,连瑶握着煤油灯,听着院外偶尔传来的犬吠,思绪却飘向白日里那些刺耳的闲言碎语。墙角竹筐里堆着的破旧衣裳在风中轻轻晃动,磨破的袖口、开裂的布面,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窘迫。
“娘,这些旧衣服别扔了。” 连瑶突然开口,打破了屋内的寂静。李氏正在缝补连大郎的裤子,闻言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满是疲惫:“不扔留着做甚?补丁摞补丁,穿出去都要被人笑话。”
连瑶走到竹筐前,翻出一件褪色的蓝布衫 —— 那是连守义年轻时的衣裳,如今早己短得遮不住连大郎的手腕。“咱们可以把它们改造成别的东西。” 她眼睛发亮,“比如,把布裁成布条,编成坐垫;或者拼拼凑凑,做成门帘。”
连灵儿凑过来,好奇地摸着布料:“真的能行吗?” 连瑶笑了笑,前世她曾在短视频上看过许多旧物改造教程,虽然这里没有缝纫机和精致的工具,但凭借一双巧手,也能创造奇迹。“当然行!而且做好了说不定还能拿去卖钱。”
李氏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那就试试吧。死马当活马医,总比堆在这儿占地方强。” 连大郎放下手中修补了一半的草鞋,憨厚地挠挠头:“我去砍些竹子,做个架子用来编东西。”
说干就干。连瑶将旧衣服按颜色和质地分类,深色厚实的布料裁成宽布条,浅色柔软的则剪成小块。连灵儿找来生锈的剪刀,仔细地将布条修剪整齐。李氏坐在一旁,用锥子在布料上扎出小孔,方便穿线。
“二姐,咱们编个带花纹的坐垫吧。” 连瑶拿起两根不同颜色的布条,“像这样,交叉编织,再用彩色丝线绣上小花。” 连灵儿学得很快,纤细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布条间,不一会儿,一个色彩斑斓的坐垫雏形便出现了。
连大郎从后山回来时,带回几根粗壮的竹子。他将竹子削成竹条,又用藤条编织成一个方形框架。“用这个编,省力又规整。” 他笑着将框架递给连瑶。连瑶将布条固定在框架上,按照前世学来的方法,横竖交错编织,很快就完成了一个结实的坐垫。
看着手中的成品,连家西口都露出了惊喜的笑容。“没想到破衣服还能变成这么好看的东西!” 连灵儿兴奋地抱着坐垫,“要是拿到集市上,肯定有人买。”
“不止坐垫,咱们还能做围裙、布袋。” 连瑶翻出一块带着补丁的红布,“把这块布剪成围裙的形状,再缝上两条带子,既实用又好看。” 她一边说,一边动手裁剪,李氏和连灵儿也加入进来,三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做出了几条漂亮的围裙。
正当一家人忙得热火朝天时,院外突然传来一阵阴阳怪气的笑声。“哟,这是在做什么呢?破烂堆里找宝贝?” 钱氏的声音从墙头飘进来,她穿着崭新的绸缎衣裳,倚在墙边,眼神里满是嘲讽,“就你们这手艺,做出来的东西白送都没人要!”
连大郎猛地站起身,拳头攥得咯咯作响。连瑶却按住他的胳膊,笑着对钱氏说:“大伯母见多识广,不如给我们指点指点?要是做得好,到时候送您几个,也好让您在乡亲们面前显摆显摆。”
钱氏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青一阵白一阵,跺了跺脚转身离去。连瑶望着她的背影,笑容渐渐消失。她知道,钱氏不会善罢甘休,但这更坚定了她的决心 —— 一定要做出成绩,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日子里,连家小院成了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连瑶负责设计样式,连灵儿和李氏负责缝制,连大郎则包揽了所有体力活。他们用旧衣服做出了各式各样的物品:绣着花鸟的门帘、带着流苏的布袋、柔软舒适的坐垫……
终于,当第一个坐垫以十文钱的价格卖给村里的王婶时,连家西口激动得抱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十文钱的收入,更是他们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连瑶看着手中的铜钱,心中暗暗发誓: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她都要带着家人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