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北宋,你们非说我是卧龙

第31章 龙案上的墨渍

加入书架
书名:
苟在北宋,你们非说我是卧龙
作者:
烟川一
本章字数:
5296
更新时间:
2025-07-08

福宁殿内,龙涎香的烟气如同看不见的纱帐,将巨大的空间填充得安逸而又沉闷。

宋徽宗赵佶斜倚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身前的御案,目光却落在一幅新得的唐人山水画上,眼神里透着一股子意兴阑珊。

画是好画,笔触苍劲,意境悠远。

可看得久了,也就那么回事。

他随手将画卷拨到一边,视线扫过案头小山般的奏章,那股烦闷感愈发浓郁。

一堆堆的,全是些歌功颂德的废话,要么就是州府之间鸡毛蒜皮的官司,看得他昏昏欲睡。

“都拿下去吧。”

赵佶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准备让贴身的老太监将三司呈上来的这堆公文处理掉。

就在这时,他的动作忽然一顿。

目光,不经意间被一抹亮色吸引了过去。

在一堆颜色暗沉、制式统一的卷宗里,一个用深蓝色蜀锦包裹、以金线绣着云中仙鹤的卷轴,显得格外醒目。

那丝绸的光泽,在殿内烛火的映照下,流转着一种内敛的华贵。

赵佶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

他以为是哪个地方官员别出心裁,知道自己的喜好,特意将进献的珍奇书画,伪装成了公文的模样。

这种小聪明,他见得多了,虽然俗套,但偶尔也能带来些惊喜。

他亲自伸出手,将那个卷轴从公文堆里抽了出来。

卷轴入手沉甸甸的,质感非凡。

蜀锦的触感细腻冰凉,上面的金线刺绣针脚绵密,一看就是出自顶尖匠人之手。

赵佶的嘴角,终于勾起了一丝笑意。

他满怀期待地解开系在卷轴上的明黄色丝带,缓缓展开。

预想中,那种名家字画扑面而来的墨香,没有出现。

映入眼帘的,是两本散发着淡淡霉味、纸张泛黄、边角都起了毛的破旧账册。

赵佶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取而代之的,是如同乌云压顶般的阴沉。

他感觉自己被戏耍了。

用如此华美的贡品级装裱,里面却裹着两本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翻出来的垃圾!

这是何等的讽刺!何等的胆大包天!

盛怒之下,他手腕一抖,就要将这两本碍眼的东西,狠狠地扔在地上。

就在账册即将脱手而出的瞬间,他的眼角余光,忽然瞥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福源米行”。

赵佶的动作,僵住了。

他记得这个名字。

前几日,宫里新得宠的刘贵妃还跟他念叨过,说她娘家有个亲戚,在京中和蔡太师的亲家合伙开了个米行,叫福源米行,生意好得不得了,真正是日进斗金。

当时他只当是后宫妇人间的闲聊,听过便忘了。

此刻,这西个字却像一根针,扎进了他的脑子里。

一丝疑窦,在他心头浮现。

他耐着性子,将账册拿回眼前,粗略地翻了几页。

纸张粗糙,字迹潦草,记录的都是些边军粮草、兵甲损耗之类的流水账,枯燥乏味。

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又一个词条,从那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跳了出来。

“相国寺三丈铁佛,用铜五万斤。”

赵佶的瞳孔,猛地一缩。

这尊佛像,他印象太深刻了。

正是枢密使童贯,在不久前刚刚捐建的,当时耗费巨大,轰动京城。

自己还曾亲自下旨褒奖,称赞他“礼佛虔诚,国之忠良”。

一个京城的米行。

一尊寺庙的佛像。

这两件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此刻,却同时出现在了一本记录边军粮草兵甲的烂账之上。

赵佶虽然沉迷艺术,但作为皇帝,他并非蠢人。

一种强烈的不协调感,如同冰冷的毒蛇,缠上了他的心脏。

一丝疑云,在他心头悄然升起,并且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

历安在自己那间破旧的小院里,坐立不安。

他将自己关在房里,哪儿也不敢去,脑海中的沙盘,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疯狂闪烁。

代表着他自己的那个小光点,在“安然无恙”和“死无全尸”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之间,剧烈地跳动着。

那光芒明灭不定,仿佛下一秒,就要彻底熄灭。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悬崖边上走钢丝的赌徒,己经把自己的全部身家,连同性命,都押了上去。

现在,就等着天上那位最大的庄家,开牌了。

福宁殿。

赵佶面沉如水,没有声张。

他将那两本账册重新合上,用那个华美的蜀锦书皮,再次包裹起来,放回了御案的一角,仿佛从未动过。

然后,他对着殿角的阴影处,轻轻地,招了招手。

一个如同影子般的老太监,无声无息地滑了出来,跪伏在地。

是掌管着内廷皇城司的心腹大太监,杨戬。

“去查。”

赵佶的声音很低,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寒意。

“今天送来的这摞公文,从出衙门,到进宫门,经了哪些人的手。”

“尤其是,负责最后校对汇总的那个官员,是谁。”

“朕要活的。”

杨戬的身子,几不可查地抖了一下,重重地磕了个头,便如同融化的雪水一般,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殿内,再次恢复了死寂。

赵佶拿起一旁的狼毫笔,蘸饱了墨,却迟迟没有落笔。

他的目光,看似在盯着眼前的宣纸,思绪却早己飘到了九霄云外。

杨戬的效率很高。

不到半个时辰,他便再次出现在了殿内。

“官家。”

他的声音,压得比之前更低。

“查清楚了。此批公文的校对官,是新任三司推官,历安。”

“历安……”

赵佶在口中,默念着这个名字。

一瞬间,无数的线索,在他脑海中,串联了起来。

是那个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开源节流”之策的年轻人!

是那个指出自己画中瑕疵,却又从画纸的根本,引出治国之论的年轻人!

是他!

原来如此!

赵佶的眼中,猛地爆出一团精光,先前所有的疑惑,在这一刻,豁然开朗!

他恍然大悟!

这哪里是什么“疏忽”!

这分明是一场算计到了极致的阳谋!

此子忠心可嘉,却又深知蔡京、童贯二人权势滔天,早己在朝堂之上结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

他不敢明着上奏,因为那无异于自寻死路,甚至还会连累到自己这个皇帝!

所以,他只能用这种看似“粗心大意”的办法,用一个华美到让自己这个天子都无法忽视的包装,将这枚足以引爆一切的“炸弹”,悄无声息地,送到了自己的面前!

他这是在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做赌注!

他这是在考验朕!

他在考验朕,看朕这个天子,究竟还有没有洞察真相的眼光!

看朕,究竟还有没有整顿朝纲,将这些国之蛀虫连根拔起的魄力!

好!

好一个历安!

好一个少年国士!

赵佶缓缓站起身,在御案前来回踱步,胸中的烦闷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棋逢对手的兴奋。

他决定,要再试一试这个有趣的年轻人。

“去,传历安。”

赵佶停下脚步,眼中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

“朕,要单独见他。”

“历大人,官家有旨,宣您即刻入宫面圣!”

当宫里的小黄门,尖着嗓子,在门外喊出这句话时。

刚刚在家中喝了一口热茶,试图压下心中惊悸的历安,只觉得眼前一黑。

双腿一软,差点当场昏厥过去。

来了。

该来的,还是来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