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雅集后续起波澜,旧臣暗涌谋对策
长安雅集在一片热闹与和谐中落下帷幕,可它带来的影响却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李逸风融合现代文化与大唐传统所举办的这场盛会,在长安城内引发了持续的热议。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着那些新奇玩意儿,年轻学子们对现代知识展现出浓厚兴趣,街头巷尾都弥漫着对新文化的探索热情。
李逸风回到府邸,虽面带倦色,眼神中却透着满足与欣慰。他深知,文化的变革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这场雅集能得到众多人的认可,无疑是个良好开端。他坐在书房,思索着下一步如何将新文化元素更深入地融入大唐社会,尤其是在教育与学术领域。
与此同时,柳若鸿回到自己的书斋。他虽在雅集上与李逸风达成和解,可内心对新文化的疑虑仍未完全消散。他反复回味着雅集中的所见所闻,那些新奇的科学实验、充满想象力的绘画和别具一格的诗词,让他陷入沉思。他深知李逸风的想法和举动己在长安掀起不小的波澜,传统的文化秩序似乎正悄然发生改变。作为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思考如何在接纳新事物的同时,坚守大唐文化的根本。
然而,在长安城的另一处,一场针对李逸风的阴谋正悄然酝酿。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中旧臣们,对李逸风在长安雅集中展现出的影响力感到深深不安。他们聚集在张柬之的府邸密室,气氛凝重而压抑。
“这个李逸风,实在太过分!”一位老臣怒拍桌子,“一场雅集,竟将那些离经叛道的东西带入长安,蛊惑百姓和学子,长此以往,大唐的传统根基何在?”
张柬之轻抚胡须,面色阴沉:“诸位稍安勿躁。李逸风背后有武曌支持,行事又深得民心,我们不能贸然行动。但他的改革和新文化推广,己严重威胁到我们的利益和传统秩序,必须想个万全之策。”
“相爷,依我看,我们可以从他的改革措施入手。”另一位大臣低声说道,“他推行的税收改革,虽有武曌撑腰,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漏洞。我们可以借此大做文章,弹劾他治理不力,扰乱民生。”
张柬之微微点头:“此计虽可行,但武曌定会全力维护他。我们还需另寻他法,从文化层面入手,让百姓和学子们对他的新文化产生怀疑和抵触。”
众人陷入沉思,这时,一位年轻官员站起身来:“相爷,学生有个主意。李逸风在雅集中推崇现代文化,我们不妨组织一场传统学术辩论会,邀请长安城内知名的学者、文人参与,主题就定为‘论传统文化之不可替代’。到时候,让李逸风来参加,在众人面前与我们辩论。若他输了,便证明他的新文化不过是无本之木,百姓们自然会对他失去信任。”
张柬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此计甚妙。不过,我们要确保参与辩论的都是坚定支持传统的文人,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让李逸风有机可乘。”
商议妥当后,旧臣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这场学术辩论会。他们广发请柬,邀请长安城内各大书院的山长、知名学者和文人墨客,言辞恳切地阐述此次辩论会对于维护大唐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时间,长安文化圈再次被搅动起来,众人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文化碰撞充满期待。
李逸风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的幕僚忧心忡忡地前来告知:“大人,张柬之等人筹备这场辩论会,明显是来者不善,意在打压您和新文化。您看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逸风却神色平静,微微一笑:“他们想辩,那就辩个明白。这或许也是个让更多人了解新文化的机会。”他深知,张柬之等人不会轻易罢休,这场辩论会必然是一场硬仗,但他对自己所倡导的新文化充满信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逸风开始为辩论会做准备。他仔细研究大唐的传统文化典籍,寻找其中与现代文化理念相通之处,同时也整理现代文化知识,思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众人阐述。他还与一些支持新文化的年轻学子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在辩论中展现出新文化的活力与包容。
辩论会当日,长安最大的书院——白鹿书院内座无虚席。长安城内有头有脸的文化人物齐聚一堂,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张柬之等高坐主位,脸上带着志在必得的神情。李逸风步入会场,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神色从容,向众人拱手行礼后,在指定位置坐下。
辩论会开始,张柬之率先发言:“今日,我们齐聚于此,是为了捍卫我大唐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近来,一些新奇的文化理念流入长安,看似新颖,实则动摇了我大唐文化的根基。诸位,我们岂能坐视不理?”他言辞激昂,引得台下不少人点头赞同。
随后,一位知名学者站起来,对着李逸风说道:“李大人,您推崇的新文化,多是些奇技淫巧,注重实用却忽略了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传承。我大唐诗词、书画,讲究意境、风骨,这才是文化的精髓所在,岂是那些现代玩意儿能比的?”
李逸风站起身,不卑不亢地回应:“先生所言差矣。新文化并非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就拿诗词来说,形式虽在演变,但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的本质从未改变。现代文化中的科学知识,同样蕴含着对世界的探索精神,与我大唐文化中追求真理的理念一脉相承。”
双方你来我往,言辞激烈。李逸风凭借对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大唐传统的深入研究,巧妙地回应着对方的质疑。他引经据典,将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故事相结合,生动形象地阐述新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而旧臣们一方,虽准备充分,但在李逸风的巧妙辩驳下,渐渐有些招架不住。
台下众人听得如痴如醉,一些原本支持旧臣的文人,也开始对李逸风的观点产生兴趣。他们没想到,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竟能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且新文化所展现出的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让他们眼前一亮。
辩论进入白热化阶段,张柬之见形势不妙,决定使出最后一招。他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上面列举了一些因新文化流入而引发的所谓“社会乱象”,如年轻人沉迷新奇玩意而荒废学业、传统手工艺无人文津等,企图以此证明新文化的危害。
李逸风接过文稿,快速浏览一遍,心中暗笑。他知道这些不过是张柬之等人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的片面之词。他冷静地抬起头,目光扫视全场:“诸位,这些所谓的乱象,并非新文化本身之过,而是我们在接纳新文化过程中,未能妥善引导。就像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带来短暂的冲击,但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它必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接着,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新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改进传统手工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话语条理清晰,充满说服力,让台下众人频频点头。
最终,这场辩论会以李逸风的精彩辩驳落下帷幕。张柬之等人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李逸风在文化见解上的独到之处。而这场辩论会,也让更多人对新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李逸风在长安文化圈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然而,李逸风深知,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张柬之等旧臣不会善罢甘休,未来等待他的,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危机。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坚信,只要坚守初心,不断努力,新文化必将在大唐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