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长安雅集风波起
李逸风成功协助武曌化解边疆危机后,回到长安,心中一首琢磨着如何能让唐朝百姓接触到更丰富多元的文化,也让文人墨客们开拓眼界。他想起现代各种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便打算在长安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融合现代文化元素与唐朝传统文化,取名为“长安雅集”。
雅集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长安都沸腾了。百姓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文人墨客们也跃跃欲试,想看看这位备受瞩目的李大人到底要搞什么名堂。活动当日,长安最繁华的朱雀大街被装点得格外热闹,街道两旁挂满了写有诗词和奇思妙想的灯笼,还有各种现代风格的装饰,如色彩斑斓的奇球、造型独特的彩灯,与古色古香的唐朝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李逸风站在搭建好的高台上,身着一袭改良版的唐装,面带微笑,向台下的众人介绍着雅集的流程和规则。他的声音洪亮清晰,充满自信:“今日这场雅集,旨在让大家领略不一样的文化魅力。既有咱们大唐传承千年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也有我从远方带来的新奇玩意儿。希望大家能在这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台下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期待。
雅集开始后,百姓们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对那些新奇的玩意儿惊叹不己。有的摊位展示着现代的科学小实验,如简易的光学仪器、利用浮力原理制作的小玩具,引得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还有的摊位摆放着现代的书籍和绘画作品,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画作和新颖的文学体裁,让文人们驻足良久,低声讨论。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场雅集持欢迎态度。以长安著名文人柳若鸿为首的一群传统文人,站在人群中,脸色阴沉,看着眼前这混乱又“离经叛道”的场景,心中满是不满。柳若鸿是长安文坛的领军人物,诗词造诣极高,平日里最是尊崇传统,对李逸风带来的这些现代文化元素,他打从心底里觉得是对大唐文化的亵渎。
“李大人,您这所谓的雅集,实在是不伦不类!”柳若鸿大步走上高台,对着李逸风拱手行礼,但语气却毫不客气,“我大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岂是这些不知所谓的新奇玩意儿能比的?您这般做法,恐怕会误导百姓,让他们忘了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
李逸风早料到会有人反对,脸上却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不慌不忙地回应道:“柳先生此言差矣。我并非要摒弃大唐文化,而是想让它与新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就像这诗词,千年来不断演变,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我们为何不能让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发展呢?”
柳若鸿冷哼一声:“哼,强词夺理!这些现代之物,不过是些奇技淫巧,毫无内涵可言。哪能与我大唐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相提并论?”
这时,台下的百姓和文人们也分成了两派,开始争论起来。支持李逸风的人认为,这些新奇玩意儿确实有趣,能让人学到新的知识,拓宽眼界;而支持柳若鸿的人则觉得,传统不可丢,不能让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坏了大唐的文化根基。
李逸风看着台下争论不休的众人,心中明白,光靠几句话是无法说服柳若鸿的,必须得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灵机一动,说道:“既然柳先生如此坚持,那不如我们就以这雅集为主题,来一场诗词较量如何?我用现代的思维和手法创作诗词,您则用传统的方式。让在场的各位评判,到底哪种更能体现雅集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柳若鸿一听,心中暗喜,他对自己的诗词功底极为自信,觉得李逸风这是自讨苦吃。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道:“好,那就如李大人所言。今日就让大家看看,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诗词。”
比赛开始,柳若鸿率先吟道:“长安盛景韵悠长,古意昭昭绽雅光。墨客挥毫书锦绣,千年文化韵流芳。”这首诗中规中矩,用词文雅,将长安的古韵和文化传承描绘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支持传统派的一片叫好声。
轮到李逸风了,他沉思片刻,缓缓吟道:“古街新韵共欢腾,现代元素入画屏。科学奇思添趣味,文化交融启新程。”这首诗巧妙地将现代元素与长安雅集的热闹场景结合起来,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对新时代的展望,让支持李逸风的人眼前一亮,纷纷鼓掌叫好。
台下众人议论纷纷,一时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正是长安文坛的泰斗苏敬之。他缓缓走上高台,先是对着柳若鸿和李逸风拱手行礼,然后说道:“两位的诗词都各有千秋。柳先生的诗,尽显大唐古韵,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李大人的诗,则充满新意,为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依老夫之见,文化本就应与时俱进,兼容并包。今日这场雅集,实乃我大唐文化发展之幸事。”
苏敬之的一番话,让台下众人恍然大悟。柳若鸿听后,脸色微微一变,但心中也不得不承认苏敬之所言有理。他对着李逸风拱手道:“李大人,是在下狭隘了。今日这场比试,不分胜负。您对文化的见解,让在下佩服。”
李逸风连忙还礼,笑着说:“柳先生客气了。我们都是为了大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是方式不同罢了。今后还望能与先生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这场诗词较量过后,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了许多。百姓们和文人们继续沉浸在雅集的欢乐氛围中,柳若鸿也不再抵触,开始认真欣赏起那些现代文化元素,时不时与旁人交流几句,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李逸风看着眼前热闹而和谐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中间会有波折和争议,但只要大家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大唐的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而这场长安雅集,不过是他在这个时代留下的一个小小的印记,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