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创业史

第39章 骑楼新生

加入书架
书名:
小仙创业史
作者:
良民良大人
本章字数:
3764
更新时间:
2025-03-09

黎明时分,珠江江面泛起鱼肚白,轻柔的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整个荔湾涌。刘欣雨身着的白衬衫己被汗水浸湿大半,紧紧贴在他的背上。他站在荔湾涌边的青石板上,双眼满是专注与执着,牢牢地盯着眼前这座破败不堪的民国骑楼。晨雾之中,楼顶的灰塑山花剥落了大半,可那残存的石榴图案,依旧顽强地向人们诉说着曾经“多子多福”的旧梦,仿佛在倔强地坚守着往昔的繁华与故事。

陈启明站在一旁,时不时伸手挠一挠被蚊子叮得发红的脖子,脸上带着几分不耐烦。他脚蹬限量版椰子鞋,身着时尚的休闲装,与周围斑驳的水磨石地砖和破旧的老建筑格格不入,就像一个误入时光隧道的异客。作为深圳的科技新贵,他习惯了在现代化的写字楼里指点江山,面对眼前这看似毫无价值的破楼,实在难以理解自己花两千万买下它的意义。

刘欣雨小心翼翼地展开测绘图纸,眼神中透露出专业与自信,说道:“三天前那场暴雨,水是不是从这里倒灌进来的?”他一边说着,一边手指精准地指向地下室的裂缝。图纸上,蓝线清晰地标注着1947年河道的走向,与如今的堤岸形成了30度的夹角。

“这骑楼所处位置,从风水角度看,存在反弓煞。简单来说,河道凹岸长期受到水流的侵蚀作用,根据水利局的记录,这处河岸在过去五年里坍塌了3.2米,导致骑楼周边的地基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骑楼开门见河,地下水位过高,这就引发了底层的返潮现象。你看,我们用湿度计测量,底层的湿度高达87%,这对楼体的保存和使用都非常不利。还有,原本开阔的明堂,如今被新建的大厦阻断了气流通道,我们用风速仪实测,通风效率降低了64%,使得楼内空气难以流通,浊气聚集。”

陈启明微微皱起眉头,凑近看了看图纸,身上的古龙水味与老建筑散发的霉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气味。他撇了撇嘴,略带不满地说:“我花两千万买这破楼,可不是为了听地理课的。”

“你再看这。”刘欣雨仿佛早料到他会有这样的反应,不慌不忙地用激光笔指向骑楼的梁柱。透过那剥落的朱漆,楠木的纹理清晰可见,如同起伏的波浪,散发着岁月沉淀的韵味。“古人用土木筑屋,这其中不仅因为木在五行中属东方,象征着生发,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岭南地区气候湿热。”他一边解释,一边用手轻轻敲了敲中空的砖墙,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三层夹壁墙,有着很好的隔热保温效果,能够做到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

阳光逐渐炽热起来,施工队在挖开前院时,意外地露出了被水泥封死的古井。井口周围的泥土散发着潮湿的气息,混杂着淡淡的腐叶味。刘欣雨快步上前,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捡起一块青砖。砖侧“同治六年”的铭文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此时,无人机在头顶嗡嗡作响,正在有条不紊地测绘地形。不远处,几只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似乎也对这突然的动静感到好奇。

很快,三维模型显示骑楼恰好处在古河道的凸岸。刘欣雨看着手中的平板,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对身旁的陈启明说道:“这在风水中被称为玉带环腰,是个好兆头。不过,珠江改道后形成了反弓之势,对骑楼的风水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我们要重建环抱水势。”说着,他在平板上操作一番,全息投影中,虚拟的生态缓坡沿着建筑缓缓舒展,就像给骑楼系上了一条碧绿的腰带,充满了生机与美感。

“我们这次的风水改造,有着实实在在的科学依据和工程技术支撑。就拿引曲水来说,我们铺设透水砖与生态草沟,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让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和排放,避免积水对建筑造成损害。为了固地基,我们植入碳纤维网状加固层,这能极大地增强地基的稳定性,使骑楼的沉降率从原来的8mm/年降至0.3mm ,确保它能在未来的岁月里稳稳地矗立。另外,我们选择在周边种植白兰这种蒸腾量大的本地树种,经测试,夏季能使地表温度降低4.2℃,不仅能调节局部小气候,还能为骑楼增添一份自然的韵味。”

“刘师傅,挖到个怪东西!”一个工人满头大汗,捧着一个沾满泥的陶罐匆匆跑来。陶罐上的泥土散发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罐内整整齐齐码着五色土,黄居中,青在东,白居西,红在南,黑在北,排列得十分规整。

刘欣雨看到这一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考工记》中的记载:“五方之土,以承大屋。”他眼中满是惊喜,这正是广府先民智慧的见证。

陈启明满脸好奇,凑近嗅了嗅,疑惑地问道:“这土怎么有股草药味?”

“这是广府先民的智慧。”刘欣雨一边说着,一边取了少许土样放入检测仪。检测仪的屏幕上很快跳出成分分析,结果竟与现代建筑防霉剂配方高度吻合。“红土混合牡蛎壳粉,能有效防潮,而掺入艾草则可以驱虫,先辈们在很久以前就掌握了这些实用的建筑技巧。”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