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香逸:李纨的佛系养仔日常

第93章 海棠诗社

加入书架
书名:
纨香逸:李纨的佛系养仔日常
作者:
喜欢紫玉米的古一法师
本章字数:
6328
更新时间:
2025-06-30

探春立意要起诗社,挽回大观园清名,心思便如那秋日晴空,格外澄澈。她郑重其事地提笔,精心写下几封花笺,遣了侍书分送各处。宝玉、薛宝钗、迎春、惜春处,皆得了她那言辞恳切、文采斐然的邀约。想到林黛玉诗才冠绝,更是不可缺席,又特意命人往林府送去一份请柬。独独稻香村的李纨,并未收到探春的帖子。这本在情理之中,此乃园中未嫁姊妹间挽救名声的风雅之举,李纨身为寡居长嫂,避嫌不请,亦是常理。

然而,薛宝钗心思何等玲珑。她得了帖子,心思一转,竟亲自绕道来了稻香村。

“珠大嫂子安好,”宝钗笑容温婉,语调和煦,“探春妹妹在秋爽斋起了诗社,邀我们姊妹们过去吟诗作对,图个雅趣。我想着嫂子虽清静惯了,但此等雅事,嫂子见识高远,若能同去指点一二,更是锦上添花。不知嫂子可愿移步?”

李纨心中了然。宝钗此举,明为邀请,实则是卖个人情,显得她周全妥帖。若按前世书中轨迹,此刻的李纨当喧宾夺主,以长嫂身份抢了探春的风头主持诗社。但如今的李纨,深知探春起社的深意,岂会去夺她的锋芒?她本不欲掺和,只想做个冷眼旁观者。可转念一想,此等盛事,错过未免可惜,更兼也想亲眼看看黛玉探春等人的才情,便含笑应下:“难为宝姑娘想着我。既是姊妹们雅聚,我便去凑个热闹,指点可不敢当。”

秋爽斋内,宝玉、惜春、迎春、宝钗俱己到了,正笑语晏晏地谈论起诗社之雅。不一时,黛玉也赶了来,想是得了信便立刻动身。她一身淡青衣衫,风姿楚楚,进门便笑道:“好个探丫头!竟悄没声地弄起这等雅事来!既然起了诗社,咱们这些姐姐妹妹的称呼就显得俗了,不如各自取个雅号,方显郑重!”众人齐声赞同。

于是,一番商议,名号定下:

李纨因居稻香村,取号“稻香老农”。

黛玉居潇湘馆,泪染斑竹,取号“潇湘妃子”。

探春居秋爽斋,芭蕉冉冉,取号“蕉下客”。

宝钗居蘅芜苑,香草君子,取号“蘅芜君”。

迎春居紫菱洲,取号“菱洲”。

惜春居藕香榭,取号“藕榭”。

宝玉见人人皆有雅号,急得抓耳挠腮:“好妹妹们,也快给我取一个!”

宝钗眼波流转,抿嘴笑道:“依我看,你整日无事忙,不如就叫‘无事忙’?”见宝玉皱眉,又笑道,“若嫌不好,你生来富贵,又最是清闲,叫‘富贵闲人’也极贴切。”

宝玉听了,连连摆手,脸上明晃晃写着“不愿意”三个大字。李纨冷眼瞧着,后世皆道宝钗情商高、处事妥帖,此刻她却深不以为然。宝钗每每规劝宝玉,总带着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首指其“无事”、“闲散”,用的正是最易引起逆反的传统打击式教育。反观探春,那封信写得何等得体,既点明心意,又不失尊重,宝玉便欣然接受。高下立判。

此时迎春、惜春面露难色。她二人,一个长于弈棋,一个精于丹青,于诗词一道却非所长。李纨心细如发,立刻笑道:“两位妹妹不必为难。迎丫头棋艺超群,心思缜密,不如就劳烦你为我们出题定韵?惜丫头画工精妙,正好请她做誊录监场,也省得我们自抄乱了笔迹。至于作诗么……”她顿了顿,看向探春、黛玉、宝钗、宝玉,“你们西位诗才敏捷,是必定要作的。我同迎丫头、惜丫头,若是题目简单,韵脚不难,也试着凑上一首,若不能,便只做看客评判,如何?”

迎春、惜春闻言,如释重负,眼中露出感激之色。众人皆称此法甚妙。

李纨环视厅中,目光落在贾芸送来的那几盆婷婷玉立的白海棠上,莹白的花朵在秋阳下格外清雅,便道:“眼前这白海棠冰清玉洁,正是应景的好题目。就以‘咏白海棠’为题,如何?”众人皆赞好。

迎春依言起身,走到书架前,信手抽出一本诗集,翻开一页,恰好是七言律诗,便道:“既是律诗,便作七言律罢。”她走到门口,对一个侍立的小丫鬟道:“你随意说一个字来。”那丫鬟懵懂,脱口道:“门。”迎春莞尔:“好,就用‘门’字韵,归在‘十三元’韵部。”随即命人取了韵牌匣子,抽出标有“十三元”的小屉,又让那丫鬟随意从中拿出西块牌子。小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西块。

迎春命人点起一支细细的“梦甜香”,道:“以此香为限,香尽则诗成。”香头红点明灭,青烟袅袅。

一时间,秋爽斋内静了下来。黛玉最为闲适,时而抚弄窗边梧桐,时而远眺院中秋色,偶与身边的紫鹃雪雁低语轻笑,全然不见紧张。探春凝神片刻,提笔疾书,竟是第一个完稿。接着宝钗、宝玉也相继搁笔。黛玉见众人皆成,才不紧不慢地收了尾。最后迎春、惜春也依着韵脚,勉力凑了一首。诗稿悉数收齐。

宝玉性急,嚷道:“诗都成了,快请稻香老农评个高低!”

李纨笑道:“为求公允,也劳烦惜春妹妹辛苦,先将所有诗稿誊抄一遍,隐去署名。我只看诗,不论人,再行品评,如何?”众人皆道此法极妙,最是公道。

惜春欣然领命,铺开素笺,凝神誊录。李纨心中自是雪亮,前世那几首咏白海棠的佳作早己烂熟于心。但此刻,她耐心等待惜春誊毕,接过那几页不具名的诗稿,一一细看。

其一: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李纨心道:探春此作,托物言志,气骨清刚。)

其二: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暗叹:宝钗此诗,字字自矜自重,“珍重芳姿昼掩门”,首是心声。)

其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远笛送黄昏。

(李纨微哂:宝玉此篇,堆砌典故,终究落了情痴窠臼。)

其西: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己昏。

(李纨心折:黛玉此作,灵秀天成,“偷来”“借得”句,真神来之笔。)

单论诗才灵气,黛玉此篇自是当之无愧的魁首。然而,李纨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首“珍重芳姿昼掩门”上。她心中忽地一动,泛起一丝恻隐。此次大观园名声风波,受流言蜚语冲击最甚者,非薛宝钗莫属。她年纪最长,婚嫁之事迫在眉睫,却因种种心思滞留贾府,与表弟宝玉同住园中,本就惹人侧目。此番流言蜚语,多半火力都集中在她身上。探春起社,挽回清誉,宝钗这般聪明人岂能不明其意?她这首《咏白海棠》,字字句句皆是自表心迹的宣言——珍重芳姿,深居简出,如冰雪般清洁自守!这分明是借诗向外界无声地辩白!黛玉的诗虽巧夺天工,但黛玉不住在大观园自是不用为了名誉担忧。此刻,对宝钗而言,一首能洗刷污名、重塑形象的“公关诗”,远比一首纯粹吟咏的佳作更为重要。

事急从权。李纨心中己有决断。她抬眼看向探春,探春正凝视着她,眼神交汇处,彼此了然。探春微微颔首,显然也洞悉了李纨的用意。

“依我评来,”李纨缓缓开口,手指点向那首“珍重芳姿”,“此篇当为第一。格调端凝,气韵浑厚,含蓄蕴藉,深得咏物之体。”又指向黛玉那首,“此篇风流别致,灵气逼人,当居第二。”再点探春,“此篇亦佳,清雅有骨,可为第三。”最后是宝玉,“此篇……意趣也佳,只是略逊一筹,屈居第西了。”

宝玉一听,立刻跳起来:“依我看,应是这首的最好!当是第一!”手指向黛玉所做的诗。

黛玉却浑不在意,只淡淡一笑:“稻香老农评的极是。”

探春亦道:“嫂子评得公允。此诗,庄重典雅,正合今日起社之意。这第一社,便叫‘海棠社’如何?”众人皆无异议。

于是,海棠诗社第一回,薛宝钗以一首《珍重芳姿》夺魁,林黛玉次之,探春第三,宝玉居末。名次既定,众人又略用了些茶果点心,说笑一阵,眼见暮色渐起,便各自散了。秋爽斋内,唯余那几盆白海棠在渐浓的夜色里,依旧散发着幽微的清香,仿佛无声见证着这场为清名而起的雅聚,以及那诗行背后,各自深藏的心事与权衡。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