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星盘演历·墨香藏锋
夜幕如墨,万籁俱寂。然而,村口的学堂内却灯火通明。十多个孩童围坐于庭院中央,仰头凝视着广袤无垠的星空。北斗七星在天际缓缓转动,斗柄指向东方,暗示着季节正悄然变迁。
诸葛明置身于孩子们中间,手持自制星盘。这星盘由木板刻制刻度,配以铜针而成,虽外观质朴,却精准实用。他缓缓转动圆盘,将其对准北斗七星中的“天枢”与“天璇”,轻声说道:“你们看,星星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会随着节气变化。此刻我们所见斗柄的指向,正是秋分过后的常态。”
小石头瞪大眼睛,赶忙翻开笔记本,急切地查找先前记录的数据。“先生,昨日我依您所教之法推算,发现斗柄偏移角度较前天多出三分之二。照此推算,霜降应在明日清晨日出之时。”
此言一出,周围孩童皆面露诧异之色。就连诸葛明也微微挑眉,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不错。”他点头赞许,“节气的更迭本就蕴含于星辰的运行轨迹之中。古人凭借观天制定历法,如今我们以科学之法验证,结果更为精确。”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纷纷争抢着翻阅笔记,试图探寻更多有用线索。他们不再仅仅是背诵“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之类的诗句,而是真正领悟了农时背后的规律。
次日清晨,田野上果然寒露凝霜,白茫茫一片。村民们大为震惊,纷纷前来询问缘由。“这孩子怎真能预测天气?”黄婆拄着拐杖,站在学堂门口,满脸惊愕。“莫不是瞎猜的吧?”有村民将信将疑。
“绝非瞎猜。”小石头挺起胸膛,指着记满数据的笔记说道,“昨晚我们用星盘算出来的!”消息迅速传开,不到半天,便传遍整个村子,甚至传至州府。
然而,此事却令一人心中极为不悦,此人便是董仲达。这位出身世家的本地儒生,常将“传承圣贤之道”挂在嘴边,对所谓的“奇技淫巧”嗤之以鼻。听闻一群孩童竟能凭借星星确定节气,他怒不可遏,甩袖而来。
在学堂外,他当着众人的面质问道:“观星定历法乃太史令之责,岂容小孩子随意揣测?你们胡乱谈论节气,这不是违背天道吗?”
此言一出,人群顿时炸开了锅。还未等诸葛明开口,黄婆冷笑一声,挺身而出。“你就算把圣贤书读透了,能说出立春是哪天吗?咱庄稼人不知节气,如何种地?若不是这些娃娃提醒,今年怕是都要错过播种时节了!”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周围人听了哄堂大笑。
“可不是嘛!我家地里的霜比往年早来三天,多亏娃娃提醒,才赶忙抢收了一茬豆子!”
“我看就是你老董不懂种地,还在这儿充行家呢!”
董仲达涨红了脸,却无言以对,只能气呼呼地甩袖离去。
众人散去后,诸葛明将孩子们唤回屋内,拿出一本崭新的本子。“从今日起,你们每日观察星星轨迹,记录气候变化,并整理在这个本子上。”他神情严肃地叮嘱道,“但本子里的内容,切不可随意告知外人。”
小石头眨了眨眼睛:“先生,您是说要保密吗?”
“没错。”诸葛明点头,“你们所学的这些知识,不仅关乎农事,对日后诸多要事亦有影响。所以,我要传授你们一种加密方法,名为火折子编码法。”
说着,他拿出一根普通火折子,在纸上写下几行字,随后点燃火折子。火焰熄灭后,原本空白之处显现出一行密文。“此乃‘隐墨术’。”诸葛明解释道,“需用特定方法才能使内容显现。日后若传递重要情报,便可采用此法。”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仿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你们要记住,知识不仅用于解决当下难题,更要为长远谋划布局。”诸葛明望着这些稚嫩而聪慧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期待。
夜深了,学堂里的灯光依旧亮着。星光透过窗户洒在埋头书写的少年们身上,他们的笔尖在纸上轻轻滑过,仿佛在勾勒着未来的画卷。
在远处蔡府的楼阁上,郑知秋手持羽扇,静静地遥望着这个小村子。“观星象算历法,预测节气……这小子,究竟还打算做些什么呢?”
次日午后,蔡府的马车缓缓驶入村口,停在学堂前。一位身着青色长衫儒袍的男子从车上下来,他步履沉稳,眉眼间透着精明与谨慎,正是郑知秋。
他背着手站定,目光扫过聚在门前的孩子们,嘴角微微上扬:“嘿,还真是热闹非凡。”诸葛明早己迎至门外,拱手微笑道:“郑先生今日又莅临了,莫不是昨日星盘之事让您念念不忘?”
“岂止是念念不忘。”郑知秋一边往院子里走,一边瞧见一群孩童正围坐在木桌前,手持简易星盘,专注地推算着月相变化。他不禁轻叹一声:“如此奇妙之术,实在罕见。若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相信是这帮乡下孩童所为。”
他转头看向诸葛明,眼中多了几分探究之意:“我有个想法,不知你意下如何?”
诸葛明微笑着点头:“先生请讲。”
“你这套推算天文的方法,若能编成一本书,取名《天文启蒙录》,我可替你呈送至州府,说不定能获官府认可。一来可将与农时相关的益处广泛传播,二来也能为你正名,省得那些小人在背后诋毁你。”
诸葛明眼神微动,心中己然开始思索此事。“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他缓缓说道,“不过,此书若要编纂成册,还需经过更多验证,精心整理,尚需花费些时间筹备。”
郑知秋点头道:“这是自然。我便静候你的好消息。”
临行前,郑知秋意味深长地看了诸葛明一眼:“年轻人,你所行之路,远比我想象的更为长远。”
郑知秋离去后,诸葛明站在学堂屋檐下,望着晴朗的天空,神色平静。
如今,这学堂的声望日益高涨。周围村子的年轻人纷纷慕名而来求学,甚至有几位年纪稍长的青年,也因学堂的名气,不远千里前来。他们渴望习得观星象、测历法以及推算节气等本领。
然而,学堂的日益火爆,却引来了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的关注。董仲达自那日在众人面前被黄婆驳斥后,心中的怒火始终未消。当晚,他便连夜修书,联络襄阳城中的儒家弟子,暗自谋划应对之策。
“这家伙竟敢妄谈天象,私自摆弄星盘,蛊惑众人……”董仲达在聚会中,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大声说道,“若不加以阻止,恐怕世间的纲常都将被他破坏殆尽!”周围众人听他如此说,纷纷点头附和。
夜幕深沉,黑如墨汁,繁星闪烁。诸葛明独自坐在屋顶,手持星盘,目光却未落在星星上,而是望向远方。“今夜繁星密布,恰似织就的锦缎,正是布局的绝佳时机。”他心中己然打定主意,接下来,不能仅局限于在学堂教书育人。他打算以学堂为根基,打造一支真正掌握实用技术与知识的新生力量。
他的思绪飘向远方,那些尚未被发掘的技艺,那些缺乏规范的工艺流程,以及那些尚未整合的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