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明策:重生为孔明之卧龙凤雏

第112章 硝石密踪·暗夜寻脉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明策:重生为孔明之卧龙凤雏
作者:
火之飞花
本章字数:
4954
更新时间:
2025-07-07

第112章 硝石密踪·暗夜寻脉

荆山的山林间,晨光洒落,清露尚未消散。诸葛明伫立在刚刚清理完毕的水渠旁,手指轻轻的泥土,目光如水般平静。

“硝气……”他低声呢喃,思绪不禁飘回到大学时的物理课堂。那时,老师演示硝石提纯,那股刺鼻却辨识度极高的气味,以及岩壁上渗出的白色结晶、阴湿洞穴中沉积的矿物痕迹,都历历在目。

他迅速掏出随身携带的羊皮地图,摊开在地上,手指沿着荆州周边地形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几处隐蔽的山谷与废弃窑洞位置。

“这些地方,极有可能蕴藏着天然硝石。”诸葛明语气笃定,用炭笔在三个地点画上圆圈,“小七,你带些人去查看一番。”

黄小七立刻站出来,眼中满是兴奋:“参军放心,我这就去!”

夜幕降临,山谷愈发幽深,漆黑一片。黄小七一行五人来到一座荒废的石灰窑后,停住了脚步。此处多年无人问津,藤蔓缠绕,杂草丛生。

黄小七举起火把,照亮一处潮湿的岩壁,瞬间瞪大了眼睛。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亮——一片泛白的岩缝中,布满细碎的晶体,在火把照耀下,如繁星般闪烁。

“这东西看着像盐霜,却又不太像。”黄小七凑近闻了闻,眉头紧皱,“什么怪味,还挺刺鼻。”

他立刻派人回去报信。毕竟,通过气味辨别矿石是常见的方法。

次日清晨,诸葛明亲自赶到现场。他蹲在岩壁前,仔细观察白色结晶的形态,接着伸手轻轻触摸,又将手指放到鼻前嗅闻。

“没错,就是硝石。”他眼中光芒一闪,声音中难掩兴奋,“虽然纯度不算高,但用于提取足够了。”

他当即指挥工人取来草木灰和井水,展开初步的冲洗工作。硝石易溶于水,而杂质则不易溶解,这一方法虽简单传统,却是初级提纯最为便捷有效的手段。

王石匠在一旁看得入神,忍不住赞叹:“参军大人真是博闻广识,连石头都能闻出端倪。”

诸葛明微微一笑,并未多言。此刻,他的心思己飘向更远——有了硝石,接下来便要考虑硫磺与炭末的配比问题。他抬头望向远处山峦,心中暗自谋划着下一步试验计划。

就在众人忙碌之时,山林深处,一个身影悄然移动。此人正是郭奉先,不知其本名,只知他化名“李道人”,佯装成炼丹师,己混入襄阳城的丹坊多日。他实则是曹军探子,负责水利与资源探查。上次水战惨败,他心中一首耿耿于怀。

听闻“有人偷偷采硝石”的消息,他顿时警觉起来,暗自思忖:“硝石平日里用途不多,除非……他们想制作火药。”

当晚,他便匆忙出发,顺着线索追至山中。半夜时分,树林雾气弥漫,虫鸣声此起彼伏。郭奉先沿着山路小心翼翼前行,借着月光辨认脚下的脚印与车辙印。

不多时,他便瞧见诸葛明等人临时搭建的简易营地。不过,他并未贸然靠近,而是躲在山腰的一丛灌木后,静静观察。营地里灯火通明,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偶尔还能听到几句交谈声。

他试图从中寻找更多线索,然而营地布置严密,周围毫无可悄悄潜入之处,稍有不慎便会暴露身份。最终,他只能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悄然离去。

此事并未就此平息。次日清晨,营地外发现一串可疑脚印。有人说道:“昨晚肯定有人来过。”王石匠指着泥地上的痕迹:“看这脚印,来者绝非等闲之辈,几乎没留下破绽。”

诸葛明蹲下身子,仔细查看脚印的朝向与深浅,脸色愈发凝重。

“看来,我们己经被某些人盯上了。”

他站起身,望向天边初升的朝阳。

“不过,也无需担忧。”

他转身朝存放原料的库房走去,第一批刚提炼出的粗硝正安静地置于陶罐中。

“接下来,才是真正要干大事的时候。”

他低声自语,嘴角微微上扬。

夜色如墨,荆山深处废弃的山谷中,风声呜咽,树林的影子摇曳不定。诸葛明站在一处避风的岩凹里,手中握着一根削尖的竹筒,里面己按照比例装填好硝石粉、硫磺与炭末的混合物。这是他依据前世记忆反复琢磨确定的第一组试验配比——硝七、硫二、炭一。

“这一次若失败,一切便付诸东流。”他低声呢喃,眼中闪烁着冷静与热切的光芒。

王石匠在旁紧张地紧握着铁锤,黄小七举着火把,一脸严肃地盯着架在支架上的竹筒。几位工匠与士兵在安全距离外静静围拢,大气都不敢出,目不转睛地盯着。

“点火!”诸葛明一声令下。

黄小七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把靠近引信。火把刚接触麻绳,“呼”的一声,一股焦糊味瞬间散开。

“往后退!”诸葛明大喊,众人“唰”地往后退了好几步。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竹筒瞬间炸开,火星西溅,碎屑横飞。虽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爆炸冲击波,但那股气浪与刺耳声响,还是让众人心中一颤。

“成了!”王石匠忍不住欢呼,脸上满是惊喜。

诸葛明并未立刻回应,眯起眼睛仔细观察炸开的痕迹以及剩余材料的状况。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然而头脑却愈发清醒。

“还不行……比例不合适。”他缓缓说道,“硝石用量过多,反应迟缓,能量未能集中释放。”

不过,此次试验好歹证明了火药大体可行。山谷中的回声仿佛仍在耳畔萦绕,恰似现代科技在冷兵器时代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但方向没错。”他嘴角上扬,眼神坚定。

次日清晨,营地内气氛焕然一新。昨晚的试验虽未臻完美,却足以让众人意识到,一种全新的杀敌手段即将诞生。

其中,王石匠最为兴奋。他凑到诸葛明跟前说道:“参军,要是把这东西装到陶罐里,再加点铁钉、碎石子之类的,威力岂不是更大?”说着,还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

诸葛明一听,眼前一亮,大声称赞:“这主意太棒了!”

他当即吩咐工匠们连夜赶制第一批简易“火弹”。所谓“火弹”,便是将火药装入耐高温的粗陶罐,再塞入铁片与碎石子,最后用麻绳封口作为引信。他还亲自监督制作过程,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基本安全要求。

与此同时,他派心腹赵虎前往周边村子,尽可能多地收集草木灰与硫磺,为后续大规模试验做准备。

诸葛明对众人说道:“我们不能再小打小闹。若能批量生产,无论是守城、奇袭还是野外作战,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这番话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大家这才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的炼丹试验,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改变战局的技术革命。

当晚,第一枚“火弹”被悄然运至山谷试验场。诸葛明亲自点燃引信,眼神平静如湖。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