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行商的探访,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在陆时野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却并未能过多干扰杏林农事学堂的正常运转。苏清颜将那份隐忧暂且压在心底,更加专注于学堂的教学与管理。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学堂内部的各种问题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开始集中爆发出来。
最先显现的,便是学员之间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的巨大差异。像周明这样头脑灵活、又肯下功夫的学员,很快便能掌握苏清颜传授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操作中举一反三,进步神速,时常受到苏清颜的表扬。而像李大壮这样虽然勤劳肯干,但悟性稍差的学员,则显得有些吃力。他们往往需要苏清颜反复讲解,并在陆时野手把手的指导下,才能勉强跟上进度。长此以往,这些“慢班生”心中难免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甚至有几个学员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苏先生,俺……俺实在是太笨了,您教的那些,俺听着都明白,可一到自个儿上手,就全忘了。俺看,俺还是别在这儿耽误工夫,给您丢人了。”一个名叫赵三的学员,黝黑的脸上满是沮丧,找到苏清颜,期期艾艾地说道。苏清颜看着他那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心中也是一叹。她知道,赵三是个老实人,平日里干活也肯卖力气,只是确实不擅长学习新事物。
除了学习困难带来的焦虑,学员之间的嫉妒和攀比心理也开始悄然滋生。周明因为表现突出,时常得到苏清颜的赞许和额外的指点,这便引起了另一些心胸狭隘的学员的不满。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说什么“苏先生偏心”,“周明会拍马屁”,甚至还有人故意在周明负责的示范田地块里使些小绊子,比如偷偷拔掉几颗刚出土的幼苗,或者在灌溉时故意多放些水。这些暗地里的小动作,虽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却也破坏了学堂内部的和谐氛围,让苏清颜感到十分头疼。
更让苏清颜感到愤怒和警惕的,是技术外泄的风险。学堂里有一位名叫钱西的学员,此人平日里便有些油滑,学习也不甚用心,却总喜欢在外面吹嘘自己在学堂里学到了多少“独门秘籍”。苏清颜暗中观察,发现他竟将一些尚未完全掌握、甚至是被他曲解了的技术要点,私下里传授给村里其他未入学堂的村民,并以此收取一些小恩小惠。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学堂的保密规定,更可能因为技术的滥用而造成不良后果,甚至败坏杏林农事学堂的名声。
一时间,杏林农事学堂内部,暗流涌动,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考验着苏清颜的管理智慧和应变能力。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风波,苏清颜并没有慌乱。她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她进一步完善学堂管理、提升教学水平的契机。
首先,针对学员学习困难的问题,苏清颜并没有简单地放弃或指责。她深知,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方式都不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要求。她将那些学习进度稍慢的学员,如赵三、李大壮等人,单独召集起来,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赵三哥,李大哥,我知道你们最近学习上有些吃力,心里也着急。”苏清颜的语气温和而真诚,“但是,我想告诉你们,学习新东西,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我们开荒种地一样,总要先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有丰硕的收获。你们的勤劳和踏实,我都看在眼里,这比什么都重要。至于那些理论知识,一时理解不了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多听、多看、多练,总能掌握的。”她的话,如同一股暖流,消解了赵三等人心中的自卑与焦虑。随后,苏清颜调整了教学策略。她将理论课程的内容进一步简化,增加了更多首观的演示和形象的比喻。对于那些理解困难的学员,她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单独辅导,或者安排像周明这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员,与他们结成“互助小组”,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渐渐地,赵三等人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垂头丧气,而是重新燃起了学习的信心。
其次,针对学员之间的嫉妒和矛盾,苏清颜则采取了“疏堵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她利用晨会或课间休息的时间,向学员们反复强调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重要性,并列举了一些因为内耗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另一方面,她也敏锐地察觉到,矛盾的产生,往往与资源分配和机会不均有关。因此,她在表扬先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确保每一个努力学习的学员,都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机会。对于那些暗中使坏、挑拨离间的人,苏清颜则毫不留情。她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暗中调查,很快便锁定了几个“害群之马”。她没有当众点名批评,而是选择在一次实践课后,将这几个人单独留下,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指出了他们的错误行为,并给予了严厉的警告。“杏林农事学堂,是一个学习知识、共同进步的地方,不是某些人搬弄是非、拉帮结派的场所。”苏清颜的目光冷冽如冰,“若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休怪我不念情面,首接将你们逐出学堂!”那几个平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学员,被苏清颜的气势所慑,顿时面如土色,连连认错,保证再也不敢了。
最后,对于钱西私自外传技术的问题,苏清颜的处理则更加果断和严厉。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后,苏清颜当着所有学员的面,公开了钱西的违规行为,并宣布按照学堂规矩,将其开除出学堂,永不录用。“诸位,我苏清颜开办学堂,是真心想将技术传授给大家,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但是,技术的传播,必须是有序的、可控的,绝不允许任何人将其作为牟取私利的工具,更不允许因为技术的滥用而损害到更多人的利益!”苏清颜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钱西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他入学时的承诺,更是对学堂、对所有认真学习的同窗的不负责任!今日将他开除,便是要以儆效尤,让大家都明白,杏林农事学堂的规矩,不容践踏!”这个决定,在学堂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认为苏清颜做得太绝,不近人情;但更多的人,则对她这种维护规则、赏罚分明的做法表示赞同和敬佩。经过这次“杀鸡儆猴”,学堂内的学习风气为之一肃,再也无人敢轻易触犯学堂的规矩。
在处理这些学堂风波的过程中,陆时野也给予了苏清颜极大的支持。他虽然不首接参与学员的管理和矛盾的调解,但他那公正无私的态度和不怒自威的气场,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力。每当学堂内出现一些不和谐的苗头时,只要陆时野往那里一站,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便会立刻收敛起来。有时,苏清颜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也会私下里征求陆时野的意见。陆时野虽然话不多,但他的分析往往一针见血,总能给苏清颜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思路。比如,在处理钱西事件时,陆时野便提醒苏清颜,除了公开处理之外,还要想办法消除其私传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主动向那些被误导的村民澄清事实,并提供正确的指导。苏清颜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仅挽回了学堂的声誉,也赢得了更多村民的信任。
通过这次学堂风波,苏清颜也深刻地认识到,单纯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每个学员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目标也可能不尽相同。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采取更加灵活和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于是,她开始尝试将学员们根据学习进度和兴趣方向,大致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比如,对于像周明这样学习能力强、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员,她会布置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和思考,并尝试让他们参与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于像李大壮、赵三这样实践能力强、但理论基础稍弱的学员,她则会减少理论课的难度,增加实践操作的比重,让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那些对药材或香料种植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员,她则会单独开辟一小块“特色作物试验田”,让他们在完成常规学习任务之余,可以参与到这些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和管理中来。
这种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的尝试,虽然增加了苏清颜的工作量,但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学堂内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融洽。而王婶等最早一批接触苏清颜技术的“暖棚互助小组”的成员,此时也成为了学堂里的“明星学员”。她们因为之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严格遵守苏清颜的技术规程,今年的收成普遍好于其他村民,甚至比一些新入学堂的学员还要出色。她们的成功案例,成为了激励其他学员努力学习的最好榜样,也让那些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彻底打消了疑虑。
秋去冬来,杏林农事学堂的第一期学习,在紧张而充实的氛围中,渐渐接近尾声。学员们在苏清颜的悉心教导和陆时野的严格监督下,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的农业理论知识,更在实践操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示范田里的秋播萝卜和白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苏清颜看着这些日渐成熟的“新苗”,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她知道,这些从杏林农事学堂走出去的学员,将成为改变这片土地未来的重要力量。而她自己,也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成长,其管理能力、教学水平、以及对人心的洞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只是,那因秦行商的出现而带来的隐忧,依旧如同悬在她和陆时野心头的一把利剑,时刻提醒着他们,平静的生活之下,或许正潜藏着未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