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真君

第二百八十一章 竹影连星照共田

加入书架
书名:
紫阳真君
作者:
梅如血
本章字数:
3548
更新时间:
2025-07-02

入夏的夜来得迟,山雾却散得快。昭然蹲在田埂边,看月光在水面碎成银鳞,虾苗在水草间穿梭,尾鳍搅起的涟漪撞着竹篾埂,倒像是在敲什么暗号。老秦叼着旱烟蹲在他旁边,烟锅子明灭间,能看见他眼角的皱纹里都浸着笑:"昭然兄弟,你瞧这虾子,比昨儿又肥了两圈!"

巧妹提着竹篓过来,篓底还沾着湿泥:"刚从溪里捞的水藻,我娘说这东西能当虾的食儿。"她蹲下身,指尖轻轻拨了拨水面,"前儿夜里下了场太阳雨,埂脚的泥松了些,我还怕......"话没说完,就被老秦拍开手:"怕啥?咱这埂子可是按昭然说的,斑竹编底,页岩压边,盐泥养底,比去年的石埂结实多啦!"

昭然望着远处忽明忽暗的火光,那是村头的娃子们在烤新摘的野茄。风里飘来焦香,混着稻叶的青气,还有若有若无的虾鲜——这是他第一次觉得,所谓"灵气"未必藏在云端的丹炉里,倒在这浸着汗水、混着泥土的烟火气里更鲜活。

"昭然哥!"二牛喘着粗气跑过来,裤脚沾着泥,手里举着个破陶片,"我在埂根儿挖到这个,您瞧是不是宝贝?"陶片上刻着歪歪扭扭的纹路,像是某种符号。昭然接过来,指尖刚触到陶片,便觉一阵温热——竟是块带着地脉余温的古陶。他想起静室里那团黑气曾嗤笑"城里先生的经册",此刻再看这陶片上的纹路,倒和《田垄经》里"依山形水势"的批注不谋而合。

"许是前人试田留下的。"昭然把陶片递给老秦,"您看这纹路,像不像山溪绕着石头流的模样?"老秦眯眼瞧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对了!我听我爹说过,五十年前村里闹过一场大旱,有个穿青衫的外乡人来教咱们'随山形开沟,顺水势垒埂',后来那外乡人走了,法子倒传下来......"他挠了挠头,"只是后来总觉得那些法子不够'正经',没像经册上写的讲究。"

昭然心里一动。他想起在青城山时,师父曾说:"真正的仙法不在玉笈里,在田垄间,在锅灶边,在每个认真活着的人心里。"原来那些被视作"土法"的智慧,何尝不是另一种传承?就像这陶片上的纹路,就像老秦砍竹时的巧劲儿,就像巧妹从闽浙带回的贝壳粉——它们本就是大地的经册,写满了山与水、人与土的默契。

"昭然兄弟!"山脚下传来清亮的吆喝,是王婶端着碗醪糟酒上来,"今儿收工早,煮了锅酒酿圆子,大家都来尝尝!"竹楼前的空地上,娃子们早搬来了竹凳,老秦家的小崽子正举着根竹篾当宝剑,追得芦花鸡满地跑。巧妹把贝壳粉篓往石桌上一放,转身就帮着盛汤,银饰在月光下晃出细碎的光。

昭然接过碗,醪糟的甜香裹着圆子的糯,首往鼻尖钻。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初到这里时,埂脚的黄泥还泛着冷光,秧苗蔫得像霜打了的草。如今再看,田埂像条青竹编的带子,绕着山湾缠得结实;稻苗抽了新叶,绿得能滴出水来;塘里的虾苗在月光下跳着舞,倒像是把星星揉碎了撒进水里。

"昭然哥,你看!"二牛指着远处山梁,"那片云像不像咱们新编的竹埂?"众人抬头,见山尖的云絮正翻卷着,真像团蓬松的竹篾。风掠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倒像是在应和什么古老的歌谣。

夜渐深,酒碗见了底,火堆也矮了下去。昭然靠在竹楼上,翻看着今日记的笔记:"斑竹柔而韧,页岩坚而稳;盐泥引海味,虾稻共春深。山民无他巧,不过是——"他笔尖一顿,望着檐角垂落的竹影,"不过是把山的脾气、水的性子、土的软硬,都揉进自己的手掌纹里。"

忽然有片竹叶飘落在纸页上,带着新鲜的露水。昭然拾起叶尖,见背面用指甲刻着两个小字:"谢公"。他想起前日巧妹说山神庙的虾干,想起老秦说的"去年试种虾稻米的农户",想起王婶端醪糟时眼里的光——原来那些被经册遗忘的"土法",那些被视作"愚钝"的坚持,早就在山民的手心里、汗水里,写成了另一部更厚重的经。

"昭然哥,该睡了。"巧妹抱着薄被过来,发间的银饰轻响,"明儿还要去看虾苗呢。"昭然应了声,把笔记收进怀里。月光透过竹篾的缝隙漏进来,在地上织出片流动的网,倒像是把山、水、田埂、人影,都网进了同一方天地。

他躺下时,听见山风穿过竹林的声音,像极了某种古老的韵律。这韵律里有斑竹的柔,有页岩的坚,有盐泥的咸,有虾苗的跳,有老秦的笑,有巧妹的银饰响,有娃们的追逐闹——原来所谓"共作",从来不是谁教谁、谁带谁,而是像这山间的竹与石、水与泥,本就同根同气,原就该缠在一起,生在一起,长成一片活色生香的春。

山月西沉时,昭然在笔记最后添了句:"大地无经卷,人间有同心;竹影连星处,共作是春深。"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