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真君

第二百八十三章 春种千垄墨痕新

加入书架
书名:
紫阳真君
作者:
梅如血
本章字数:
3666
更新时间:
2025-06-26

二月的风裹着的水汽钻进青竹村的篱笆时,巧妹正蹲在晒谷场上翻晒新收的占城稻。稻穗油亮,颗粒,比去年本地稻子足足大了一圈——这是《田垄经》里"深沟高垄法"的第一桩收成。

"巧妹姐!"狗剩喘着粗气从村口跑来,裤脚沾着泥星子,"京城来的官差!带着旨意说要召你去太学讲经!"

晒谷场上的农妇们手一抖,竹筛里的陈皮簌簌落。周阿福的老婆赶紧用围裙兜住,笑着说:"这娃子,莫要吓着巧妹。"转头又朝巧妹挤眼,"去呗,咱们的经本儿能让皇上夸,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儿。"

巧妹拍了拍裤腿的稻芒,跟着官差往村外走。道旁的茶垄己泛出新绿,茶垄边的红薯藤正顺着竹架往上攀,像谁把绿毛线团撒在了地上。她忽然想起去年今日,也是在这条道上,沈砚挑着莲藕种,周阿福揣着茶青,说要编一本"能把日子过成诗"的经。

太学门前,朱漆大门上悬着"农为邦本"的金漆匾额。门内影壁上,新贴的黄榜被风掀起一角——《田垄经》全文誊抄,墨迹未干。巧妹踮脚望去,最上方正是她的名字:"青竹村巧妹,汇南北农谚,集万家智慧,着令入太学授业,钦此。"

"巧妹姑娘。"

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巧妹转身,见一位白须老者负手而立,月白襕衫上绣着谷穗暗纹——竟是国子监的祭酒张大人。

"老大人。"巧妹慌忙福身。

张大人抚须而笑:"老夫在经中读到'漠北糜子耐寒,可混种于江南菜畦,春收糜子夏收菜',正想讨教你。上月漠北来报,说试种了三个月,糜子抽穗时菜畦里的萝卜也长了半尺,百姓们说'一亩地收了两亩粮'。"

巧妹眼睛发亮:"那是昭然哥的主意!他说要把草原的'轮歇法'和江南的'套种术'掺在一块儿......"

"还有交趾的占城稻,"张大人指了指院内竹架上的稻种,"今春江南、湖广都在试种。湖州陈知府来信说,按经里的'浅水勤灌法',稻子分蘖多了一倍,米粒还比往年白。"

正说着,忽闻一阵喧哗。几个戴斗笠的后生扛着大捆竹简冲进院子,为首的是个穿靛蓝短打的少年,腰间挂着个褪色的茶篓:"巧妹姐!昭然哥让我捎信儿——河套那边试种'薯麦轮作'成了!红薯收完种麦,麦收后又种红薯,地一点没闲,产量比单种翻了番!"

巧妹接过竹简,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河套地燥,宜深耕;春种红薯需覆草,保墒;夏收后耙地三遍,再下麦种......"末尾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是昭然的笔迹。

"巧妹姐你看!"少年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这是占城来的商队带的,说他们的国王读了经里的'深沟高垄图',要在王都周边开梯田种稻。商队首领让我问,能不能把'茶塘共生'的法子也写份儿,他们那儿多雨,想试试塘里养鱼、塘基种茶......"

日头移到飞檐上时,巧妹坐在太学的讲台上。台下坐着各地来的农官、乡绅,还有挑着担子的普通农人。有人举着经本问:"巧妹姑娘,经里说'塘埂要高尺二',可我家塘小,能不能矮些?"有人翻到"茶薯间作"那页:"茶垄多宽合适?红薯苗要留几棵?"

巧妹拿起案头的茶盏,喝了口陈皮姜茶——和去年在韶州茶山喝的一样,甜丝丝的。她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头,忽然想起《田垄经》开篇的话:"田者,地之骨也;垄者,地之脉也;农者,地之心也。"此刻,这"心"正随着经本的翻动,在大江南北、塞北江南,一下一下,跳成了同一个节奏。

散课后,沈砚匆匆赶来,手里攥着封信:"巧妹,这是交趾国的回信!"他展开信笺,上面用汉字写着:"贵国《田垄经》妙法,我主己令工匠刻版印刷,分送各府。今附占城稻种十石、波罗蜜核百枚,愿换茶种百斤、红薯苗千株......"

"巧妹姐!"狗剩从门外挤进来,举着个竹篮,"周表兄让我带了新晒的陈皮,还有——"他从篮底掏出株嫩绿的苗,"看!这是咱们的'茶塘共生'试验田里结的莲蓬,比去年的大!"

巧妹接过莲蓬,剥出颗莲子。莲子芯是苦的,可咬开莲肉,甜得首往喉咙里钻。她忽然明白,这甜从来不是哪一种作物独有的——是茶的香,是薯的糯,是稻的软,是陈皮的甘,是所有在土里扎根、在风里生长的生命,凑在一起酿成的甜。

暮色漫进太学时,巧妹站在檐下。远处传来归鸟的啼鸣,近处有农人哼着小调走过,唱的是:"经本儿薄,装着日月长;垄沟浅,淌着稻花香......"

她摸了摸怀里的经册,纸页间还夹着片英德红茶的干叶、粒漠北糜子的种、颗占城稻的壳。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碎片,在经里拼成了一幅画——画里有茶垄,有鱼塘,有稻浪,有瓜架,有沾着泥土的手,有眯着眼睛笑的脸。

而画的尽头,是春天。

是所有盼着日子甜的人,正弯着腰,在土里种下新的希望。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