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幽深的矿洞中,蕴藏着大量珍贵的硅酸盐矿材。经过我多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终于发现这些矿材的主要成分竟然是麦饭石!这可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麦饭石仅仅只是这些矿材的主要成分而已,除此之外,还存在一部分极为特殊且难以分辨的成分。
正是这部分神秘的特殊成分相互聚合,形成了多年前曾为我提供进化所需特殊能量的“石子”。然而,这种特殊成分并非仅以“石子”那样的固体形态存在。实际上,血洛所吸收的“潭水”,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由那种特殊材料转化而成的液体形态。
但让人感到十分怪异的是,对于液体形态的特殊能量,我的根系竟然无法做到完全吸收。非但如此,它居然还会对我的根系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给我带来不小的麻烦。相比之下,那些处于固态“石子”状态的特殊能量,我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全部吸收,没有丝毫阻碍。
面对这样匪夷所思的现象,我苦思冥想了许久,始终未能弄清楚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直到有一天,当我亲眼目睹血洛吸收那“潭水”时的情景后,心中突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利用我的根系尝试吸取一些“潭水”,然后传送到丁家院落去呢?说干就干,我小心翼翼地操控着自已的根系,成功地吸取了一点点“潭水”,并迅速将其传送回了丁家院落。
丁家院落里那棵石榴树,毫无疑问属于木本植物之列。为避免这棵树过于引人注目,我仅仅汲取了极少量的“潭水”来滋养它。
令人欣喜的是,此举所带来的成效颇为显著:石榴树的树干明显粗壮了一圈,但尚未萌生出全新的意识。由此可见,虽然它的体内已形成能够孕育意识的良好环境——即所谓的温床,但要真正实现意识的诞生,尚需更多的“潭水”作为助力。
然而,当前这棵石榴树所处的位置着实有些不妙。正因如此,我才会如此谨小慎微地仅给予它这般微不足道的“潭水”供应量。
与此同时,秉持着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原则,对于整片树林内所有与我的庞大根系相连接的树木,无论是哪一种类,我都慷慨地赠予了极为细微的一丝“潭水”。未曾料到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竟引发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
原本随着冬季的来临,那些落叶乔木理应遵循自然规律,纷纷主动脱落叶片以适应季节的变化。但经过我所赐予的那一丁点“潭水”的滋养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整整一个漫长的冬天过去,居然没有一棵树主动落下哪怕一片叶子!
若不是赶在人们心生好奇并前来探究之前,我当机立断地强行抽取回这些树木体内因“潭水”而滋生的强大生命力,导致它们几乎濒临整体枯萎的边缘,恐怕这群家伙早就引起像李富强那样专注于农业科研工作的研究员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探查了。
说起灵泉湖的鱼类,那可真是多极了!严寒的冬季,它们也迎来了大丰收。不过,它们不过是被鱼群放弃的部分,因为真正“聪明”的大鱼早已游向湖心深处。
那里水温相对较高,且有着丰富的食物资源。其中的佼佼者则会通过湖底那条神秘的地下暗河,悄悄地游进了溶洞里面的内湖区。
说到这条暗河与内湖之间的连接方式,就连我也是一头雾水呢。按照常理来讲,如果依据 U 型管原理来推断的话,既然内湖和地下暗河相互连通着,那么整个溶洞理应被水给填满才对啊!
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溶洞里竟然连一滴水都见不到,不对,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内湖水位之上的部分区域,除了那个孤零零的水潭之外,还有周边与之相连通的几个小小的水洼子里,勉强能看到些许积水罢了。
更为奇特的事情还在后头呢!当这个水潭里的水满溢出来之后,它居然会乖乖地流淌进内湖之中。可是呢,内湖里的鱼儿们却压根儿没办法汲取到这“潭水”所蕴含的能量。
于是乎,这些多余的“潭水”便只能沿着内湖的岸边一路奔腾而下……就在我苦思冥想之际,不知不觉间,自已的一条分根竟然不受控制地顺着内湖的边缘缓缓探入了水中。
就在这个地方,我惊讶地察觉到这些体型巨大的鱼儿所采取的进化途径竟然与“潭水”的流动路径息息相关。
原来,在“潭水”流经之处的周边,生长着一些特殊的水生植物。它们极为罕见,只有偶尔才能吸纳到那么一丝丝极度微弱的“潭水”,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些许能量反应。
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尽管这种水生植物尚未萌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意识,但却已然显露出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自我进化迹象。它正逐渐由单纯的水生植物朝着水生动物的形态慢慢演变。比如说,其原本用于摄取“潭水”的枝杈部位,如今已呈现出水螅触手般的模样,并开始具备一定的动作和功能。
每一次,这株奇特的生物都会运用那形似水螅触手的结构去抓取极其微小、几乎难以察觉的一丁点儿“潭水”,然后将之输送至整个躯体以供吸收利用。
尤为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它的主体部分深藏于那一整片茂密的水草中央位置,但吸收“潭水”的起点恰恰就是那根如同水螅触手一般的枝杈所处的端点。
而它吸收的整个过程简直妙趣横生!跟我之前那种强行吸收最终导致自身被侵蚀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只见那神秘生物从众多触手中的每一个点起始,或许准确地说,是同时从所有的点开始运作。
凭借着敏锐的能量感知能力,我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这奇妙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