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苏清辞便己起身。
小院里,她的一招一式,从最初的僵硬欲倒、气喘吁吁,到如今勉强能连贯下来。
一套简化太极拳打完,额角渗出薄汗,胸中那股憋闷之气也散了不少。
虽依旧虚弱,但比起三日前连站立都晃悠的模样,己是天壤之别。
“呼……”她轻轻吐出一口浊气,感觉五脏六腑都舒展了些。
白日里,她便捧着那本《黄帝内经》残卷细读。
书中晦涩之处,脑中却有无数清晰注解一一对应,现代医学理论与古代智慧交织碰撞。
她渐渐明了,这个时代的医术,重汤药攻伐,轻预防调养。
所谓的“养生”,在多数人眼中,不过是些不着边际的虚妄之谈。
这让她眉头微蹙,前路漫漫啊。
更要命的是经济压力。
苏清辞清点过所谓的“家当”。
除了这栋摇摇欲坠的老医馆,几只空空如也的药罐,钱袋里更是只有几枚可怜的铜板叮当作响。
米缸见了底,再不想办法挣钱,别说重振医馆,她自己就得先饿死。
“活下去,还要活得好。”苏清辞再次默念。
她根据自身情况,迅速调整了养生方案。
早睡早起,雷打不动。
三餐规律,以易消化的粥品、温补的汤羹为主。
她还翻找出原主父亲留下的艾条,每日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温煦阳气。
晚上则坚持用热水泡脚,促进气血流通。
这日,在整理原主那少得可怜的遗物时,苏清辞意外发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银色物事。
入手微沉,样式精巧,竟是她前世常用的一个不锈钢保温杯!
内胆光滑如新,显然是跟她一同穿越而来的“装备”。
苏清辞拿着保温杯,一时有些怔忪。
这算是……这个陌生世界里,唯一的慰藉和念想了罢。
也好,以后泡养生茶,倒是有了绝佳的容器。
原主的记忆中,父亲苏老爹曾是这城南小有名气的郎中,医术尚可,为人也和善。
可惜一次外出为人诊病,据说是遇上了意外,就此亡故,医馆才迅速败落下来。
苏清辞看着堂屋里那简陋的牌位,心中暗道:苏老爹,您放心,这“苏氏济生堂”的招牌,我定会想法子让它重新亮起来。
她这几日的变化,街坊邻里也看在眼里。
隔壁王婶洗衣裳时,就跟李大娘悄声议论:“哎,你瞧苏家那丫头,这几日脸上倒有了点血色,不像先前那样跟个纸人似的。”
李大娘咂咂嘴:“可不是?就是天天在院子里比划些怪模怪样的东西,嘴里还念念有词,莫不是……受刺激,魔怔了?”
苏清辞对这些闲言碎语充耳不闻。
她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每当她专注于思考某个病症或养生方法时,脑中的知识库便会异常活跃。
仿佛有无形的手,将最相关的几条信息“推送”到她意识表层。
比如她正琢磨着如何低成本调理自己这虚弱的脾胃,识海中便有几道简单易行、药材也易得的食疗方子“亮”了起来,清晰无比。
通过几日的太极、食疗与艾灸,苏清辞感觉体力恢复了些许,恼人的咳嗽也明显减轻。
她精神一振,便尝试着泡制了一小罐“健脾安神茶”。
原料都是些寻常药材:茯苓、炒枣仁、炙甘草、浮小麦,按特定比例配伍。
当晚,她用新得的保温杯泡了一杯。
茶汤入口温润,带着淡淡的甘甜。
一夜无梦,睡得格外香甜。
次日醒来,只觉神清气爽,仿佛有股清泉洗涤了五脏六腑。
【真不错。】苏清辞心情愉悦,隐约感到脑海中的星空识海似乎明亮了一丝,某个角落,一点微弱的星光悄然亮起。
她这番又是打拳又是熬粥,还捣鼓出什么“安神茶”,落在隔壁回春堂的张大夫眼中,却更坐实了他的判断。
“哼,不学无术,不务正业!”
张大夫捋着山羊须,透过门缝看着苏清辞院中晾晒的药材,眼中鄙夷更甚。
“苏老弟若泉下有知,怕是要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他打定主意,得寻个机会,好好“敲打敲打”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黄毛丫头,免得她败坏了苏家的名声,也带坏了这城南的行医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