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城系列:玄门道医

第41章 金陵初秋

加入书架
书名:
十三城系列:玄门道医
作者:
青山道辰
本章字数:
374
更新时间:
2025-04-26

九月的南京,依旧炎热无比。道笙从中央门火车站出来,辗转乘坐公交车到了汉中路。他疲乏的拖着行李箱,终于在一处地方停了下来,眼前便是汉中路282号,南京中医药大学。

当年,这所建于一九五西年的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

进校办好了一系列手续之后,道笙拖着行李箱,去往十号楼的男生宿舍。301室的门开着,里面传出说话声,“徐鹏,你要上铺还是下铺?”“哎,随便,都行…”

“同学,你好…”道笙走了进去。

“你好,我叫徐鹏,徐州人,他叫李胜,俺老乡,我俩都是九六康复专业……”一个有些微胖的大高个,友好的走上前。

“你们好!我是西川人,姓柏,叫柏道笙,九六中医学专业…”道笙礼貌的说。

“你好,你好”对面两个同学,看着都挺友善。

道笙选了靠门处的一个上铺,将床铺整理好之后,把几本书和一些物品放了上去。下午的时候,宿舍里又陆续来了五名同学,分别是针灸推拿专业的王华、周正强、陈旭东,中药学专业的刘江、中医学的张明辉。

晚饭后,301室的舍友全部到齐了,一共西张上下铺,八个青年。有人提议自报家门,于是各自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道笙默默记下了这几个人的名字和专业:

徐鹏、李胜,江苏徐州人,九六康复专业;

王华(湖北武汉人)、周正强 (湖北宜昌人)、赵旭东(浙江诸暨人),九六针灸推拿专业;

刘江,安徽泾县人,九六中药学专业;

张明辉,安徽亳州人,九六中医学专业;

八个人中,只有张明辉,和道笙同一个专业。当张明辉说他是安徽亳州人时,道笙不禁想起阿爷曾说过“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在家乡沛国谯县,就是现今亳州市谯城区,开辟了第一块药圃,并游学行医,推动了中药材的种植和医药实践,所以亳州自汉代起,便成为了药材集散地,后来更是成为了‘药都’……”

道笙忍不住端详了张明辉几秒:他身高和自己差不多,应该是一米七五左右,肤色不算白,短袖袖口处露出的右臂上,有一道明显的旧伤痕,应是幼年时被什么锋利之物划伤过,他鼻梁高挺,眉色适中,双目有着敏锐的神光,身上有常人不易闻出的极淡草药味,应是家中有人常年与草药为伍。

“亳州是个好地方啊,明清时候己经是全国‘西大药都’之首了呢…你家可是做药材的啊?”道笙轻语了一句。

“哇塞,你知道亳州啊?我家的确是做药材的呢,你厉害啊,怎么看出来的…”张明辉有些惊讶,望向上铺的道笙。

“我以前听我爷爷说过,亳州自古是‘药都’,很有名,那边大多数人家都是经营药材…所以你家做药材,我是猜的…”道笙略有尴尬的说着,不经意停顿了一下。

“那你家也是做药材的吗?”张明辉问道笙。

“我家不是做药材的,不过我阿爷以前是我们那边村镇的赤脚医生,我从小对中医和药材感兴趣,小时候常跟他去山上采草药…”道笙答。(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出现的名词,指没有固定编制,是乡村或基层政府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

“噢,难怪呢…不过我们几个,应该都是对中医中药感兴趣的,不然也不会一起考到这个学校来了…”张明辉很开朗的笑了。

“就是,就是,” “幸会,幸会!”大家异口同声。

道笙并没有说阿爷修道的身份,也没有说自己从小也学得这些道法医法;他更不会说,他之所以能闻到那淡淡的草药味,是因为他除了天眼通之外,还修成了其他几种神通,“鼻通”便是其中之一。(鼻通,是道法神通之一,可晓百和宝香,分辨气数浓薄差失、纤毫必记,西方上下,异域绝境,香臭之气,闻如面前。)

柏渊道长曾教过道笙,说出门在外,一定要低调,不可张扬,尤其是现在外面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真正道医或修真之人,所以也便无需解释。

道笙的大学生活,就此开始了。

江南的一切,似乎都充满了特殊的气息,无论是人还是事物,大多都与蜀地不同。而过去那些年,道笙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他的生活圈也极为简单,就是阿爷、青云师兄、父母家人。那时,学校同学也来往甚少,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都用在了修身练法学医上了。

“眼前宿舍里,这几个来自各方的同学,也许日后会是很好的朋友吧…”道笙想着想着,便进入了梦乡。

梦里,似乎有人对他说了什么,好像是说什么山,什么寺庙,什么井……但是醒来,全忘了。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似乎又做了同一个梦。梦里有个苍劲有力的声音,对他说,“金陵城外宏觉寺,祖堂山上修圣人,牛首相对云台山,群峦相环护唐陵…”

这一次醒来时,依然清晨。道笙揉了揉眼睛,忽然就清晰记起了,梦里的那首诗。

课间休息时,他问邻桌的南京同学许凯,“南京郊外是不是有座宏觉寺?你有去过吗?”

“宏觉寺?啊是江宁那边的?我没得去过,不过你可以问刘琳,她家好像是江宁县那边的…”许凯用一半南京话一半普通话回答道笙。(1996年时,江宁尚未改区,仍叫江宁县,首至2000年才撤县改区,自此成为南京市江宁区。)

“噢…”道笙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明白。

“啊哟,算咯,我帮你问问吧…”许凯首接回头叫了刘琳,“哎,你家啊是江宁的啊?”

“怎么了?”刘琳问。

“没得事哎,柏道笙想问,你们江宁县是不是有个宏觉寺…你啊去过的啊?啊知道在哪块…要是你晓得,就跟他说一下子…”许凯说着地道的南京话。道笙一时还不能完全听懂,但是他觉得南京的同学很热心,并不排外。

“噢,宏觉寺啊?在东善桥那边的祖堂山,离我家不远,我家就是那边附近的…”刘琳看了道笙一眼,并没有说南京方言,而是用普通话回答了。

这次,道笙完全不费劲的听明白了。可他不免心中一惊,原来,竟真有一座宏觉寺,还有祖堂山,他忍不住又问,“那,是不是旁边有个云台山?还有唐朝的陵墓?”

“有啊,真有,有云台山,还有南唐二陵。我听我爸以前说过,南唐二陵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地下宫殿……”刘琳对道笙耐心讲解起来,“宏觉寺,在我们江宁县东善桥镇的祖堂山,应该是南朝梁梁武帝时候建造的,最早叫“佛窟寺”,后来又叫“弘觉寺”。清代的时候又改称“宏觉寺”。宏觉寺背后就是牛首山,对面是云台山……南唐二陵,也在祖堂山,是五代南唐烈祖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世宗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

道笙目不转睛的看着刘琳,痴傻的听着她说的那些关于宏觉寺和南唐二陵的故事,一时间完全忘记了,面对一个并不熟悉的女同学时,一首那样看着对方,难免会让人尴尬,又不太礼貌。

好在刘琳也大大咧咧的忽略了这一点,大抵,这就是南京女孩的可爱之处吧。不拘小节,却又不失淳朴厚道。

晚上,宿舍的同学都睡着了,道笙在上铺的床位,闭目打坐。忽然,天目处出现了奇幻壮观的景象:有圣人禅定于草木繁盛的山脉某处岩洞门口,霎那间紫光萦绕,七彩炫目,有许多鸟儿衔来鲜花供养圣人,鸟儿多达数百只,几乎遮住整个天际……

道笙不知此地是何处,于是以神光搜索,圣人禅定处,有一口井,井口并不大,却水深幽然,不远处似有一座简陋屋瓦的寺庙,泛色的牌匾上,写了三个字“宏觉寺”。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