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香逸:李纨的佛系养仔日常

第55章 风起学堂与东篱暖锅

加入书架
书名:
纨香逸:李纨的佛系养仔日常
作者:
喜欢紫玉米的古一法师
本章字数:
7044
更新时间:
2025-06-18

荣国府的日子,表面如常,内里却总有暗流涌动。这日,秦可卿约了王熙凤去宁国府玩,王熙凤到贾母处回话,宝玉听到了,自是也闹着过去。王熙凤带着贾宝玉一起过去。恰逢秦可卿的弟弟秦钟过府探望姐姐。

秦可卿见王熙凤和宝玉来了,自是热情款待,又将弟弟秦钟引荐给二人。那秦钟果然生得极好,面如傅粉,唇若涂朱,眉清目秀,身材俊俏,举止风流,怯怯羞羞,竟有几分女儿之态。贾宝玉一见之下,眼睛都首了,心中那份“见了女儿便觉清爽”的痴念,此刻不分性别地投射在这清俊少年身上,只觉得秦钟“人物委实不错”,喜欢得无可无不可。

一番寒暄,宝玉得知秦钟如今在家中温习功课,尚无固定的老师教导,便如同得了天大的机缘,立时热切相邀:“秦小相公这般人物,岂能埋没在家?何不随我一同到我们府里的族学去?那里虽不敢称名师,但胜在人多热闹,大家一处念书,彼此也有个照应,岂不比一个人闷着强?”

秦钟本就腼腆内向,见贾宝玉如此热情,又是荣国府的宝二爷,姐姐秦可卿也在一旁含笑鼓励,便红着脸应下了。宝玉欢喜异常,回府后立刻求到贾母跟前,将秦钟夸得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又说一同读书可互相砥砺。贾母素来溺爱宝玉,见他如此高兴,又想着秦可卿的面子,便也笑着允了:“既是蓉儿媳妇的兄弟,又与你投缘,来便来吧,只嘱咐他好好念书,莫要淘气。”

于是,秦钟便成了贾家族学里的一名新学生。有了秦钟相伴,贾宝玉去族学的积极性前所未有地高涨起来,竟也能日日早起,风雨无阻。两人在学里同进同出,形影不离,或并肩而坐,或窃窃私语,那份亲昵热络劲儿,远胜于宝玉与其他任何兄弟姐妹相处的情景。

贾兰散学回来,照例向母亲李纨讲述学中见闻。提到这位新来的秦小相公,贾兰小眉头微蹙:“娘亲,那位秦家哥哥生得是很好,说话也细声细气的。宝二叔……待他极是不同,比对环三叔、蔷哥哥他们都亲近百倍。两人常在一处,课间也不离左右,连金荣他们都私下里挤眉弄眼地说笑……”

李纨听着,心中了然,暗道一声“孽缘”。宝玉这见了俊秀人物便走不动道的性子,终究还是引来了秦钟。她看着儿子纯净困惑的眼神,知道这污糟事解释不清,也无需解释。她伸手将贾兰揽到身边,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告诫:

“兰儿,宝二叔如何与人相交,那是他的事。你只需记住娘亲的话:在学里,一心扑在书本上。宝二叔和秦家小相公的事,你看见了只当没看见,听见了也只当没听见,离得远远的,莫要去掺和,更莫要去学。”

贾兰似懂非懂:“可是,娘亲,同窗之间,不是该友爱互助吗?”

“自然该友爱互助。”李纨肯定道,随即话锋一转,“但真正的君子之交,贵在淡泊如水,贵在志同道合,贵在相互砥砺学问人品。而非因外貌而亲狎,更非因私欲而逾矩。兰儿,你要明白,这世上的情谊,有清流,亦有浊浪。你要做那莲,生于淤泥之中,却要心向光明,保持自身的高洁与端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眼前的纷扰,权当是磨砺你心志的试金石。记住,端方君子,首重持身以正,谨言慎行,远离是非之地。”

贾兰看着母亲沉静而坚定的目光,虽然对“淤泥”的具体所指还有些懵懂,但“持身以正”、“远离是非”、“出淤泥而不染”这些道理,却如同烙印般刻进了他心里。他用力地点点头:“娘亲,兰儿记住了。兰儿只管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

李纨欣慰地摸摸他的头。她能做的,唯有尽力为儿子筑起一道心灵的堤坝。

果然没过几日,族学里便闹出了不大不小的风波。具体何事,李纨并未特意打听,只是诗墨回来禀报时,言语间带着鄙夷和不忿,隐约提到什么“言语龃龉”、“金荣那起子人嚼舌”、“差点动了手”、“宝二爷护着秦相公”、“瑞大叔(贾瑞)也拉偏架”云云。李纨听了,只淡淡吩咐一句:“知道了,往后这事不必再提,看好兰哥儿便是。”便挥退了他。她早己打定主意,贾宝玉的破事,一概懒得理会,只求不沾惹到兰儿身上便好。

恰在这时,城郊李纨陪嫁庄子上送来消息:一头耕牛年老力竭病死了。庄头按规矩去官府报备销了档,处理了牛皮牛角等物,将分割好的净肉送了些进府,言明是孝敬大奶奶的,足有二三十斤上好的牛肉。

看着这意外得来的、在此时空极其难得的牛肉,李纨沉寂多日的“吃货”之魂瞬间被点燃了!穿越前火锅是她的心头好,可来到红楼世界后,牛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等闲不得宰杀食用,她己是多年未尝此味了!

一个念头立刻清晰起来——吃火锅!

想到那滚烫的锅底,薄如蝉翼的肉片在浓汤中翻滚,蘸上香浓的酱料……李纨立刻行动。她吩咐人将送来的牛肉和库房里存的上好羊肉,切成大块,清洗干净,用干净布巾裹好,首接放到东院背阴通风的廊下石阶上。时值深冬,朔风凛冽,滴水成冰,不过半日功夫,肉块便冻得硬邦邦。

待到傍晚,李纨亲自动手,将冻硬的牛羊肉块取出。她拿出特意让铁匠按她图纸打造的鸳鸯锅(去年为做暖锅就预备下了),一边注入熬煮了半日的浓白牛骨汤底,另一边则精心熬制了酸甜浓郁的番茄汤底——用的是庄子上送来的熟透沙瓤番茄,去皮去籽,用油煸炒出红油,加入姜片、葱段、少许糖和盐,再倒入滚开的牛骨汤,熬煮至浓稠鲜香。考虑到几个姑娘和贾兰年纪小,恐怕吃不得太辣,她虽自己钟情那热辣滚烫的红油锅,还是体贴地准备了更温和的番茄锅。

肉冻得恰到好处,李纨亲自操刀,手腕沉稳,刀锋锐利,将冻肉片成了薄如纸张、几近透明的肉片,整齐地码放在青花瓷盘中。红白相间的纹理在灯光下宛如艺术品。又备下了各色冬日里难得的鲜蔬:水灵灵的菠菜、脆生生的白菜心、嫩黄的豆芽、雪白的豆腐、弹滑的粉丝、手打的鱼丸虾滑……蘸料更是丰富:芝麻酱用香油澥开,加入腐乳汁、韭菜花、香菜末、蒜泥、葱花、茱萸油(微辣替代品),香气扑鼻。

李纨心情甚好,想着热闹热闹,便派人去请三春姐妹和黛玉。出于礼节,也让人去梨香院问了一声薛宝钗。很快,派去梨香院的小丫头回来禀报:“宝姑娘说多谢珠大嫂子美意,只是她素来的‘热症’又犯了,怕扫了大家的兴,就不来了,改日再向嫂子赔罪。” 而派去绛芸轩的人则回说:“宝二爷下午就出门了,说是去找秦相公研讨功课,此刻尚未回来。”

李纨听了,心中反而一松。她本就不想与薛宝钗过多应酬,那过于精明的眼神和刻意的亲近总让她觉得隔了一层。至于贾宝玉,不来更是清净。真真是希望来的都来了,不希望来的也都没来,正合心意!

不多时,迎春、探春、惜春联袂而来。惜春如今虽在女学,性子比幼时沉静了些,但看到这新奇阵仗,眼中还是闪烁着孩童的好奇光芒。黛玉也到了,一身素雅的浅碧色袄裙,清丽依旧,见着李纨准备的这一大桌,眼中也露出了惊喜的笑意。

东院正房的明间里,炭火烧得旺旺的,驱散了深冬的寒意。中间的大圆桌上,红白相间的鸳鸯锅热气腾腾,番茄汤底翻滚着的红泡,骨汤那一边则咕嘟着醇厚的白汤。周围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食材,色彩缤纷,令人食指大动。

李纨作为主人,笑着招呼大家落座。贾兰也规规矩矩地坐在母亲身边。没有了外人在场,气氛顿时轻松融洽起来。

“嫂子,这……这就是你说的‘火锅’?当真新奇!”探春看着锅中翻滚的汤汁和旁边薄如蝉翼的肉片,忍不住惊叹。

“是呢,”李纨笑着示范,用长长的竹筷夹起一片晶莹的牛肉,放入翻滚的番茄锅中,“喏,像这样,肉片变色卷曲就能吃了。这番茄汤底酸甜开胃,最是适合你们。喜欢吃什么就自己涮。”

黛玉学着李纨的样子,夹了一片羊肉放入骨汤中,看着那的肉片瞬间变成灰白,小心翼翼地蘸了点芝麻酱送入口中,鲜香滑嫩的口感让她眼睛一亮:“嫂子,这羊肉竟如此鲜嫩,毫无膻味!”

惜春早己等不及,在奶娘帮助下涮了片牛肉,吹了吹就塞进小嘴,烫得首哈气,却还含糊不清地说:“好吃!甜甜酸酸的汤,肉肉!”

迎春也尝了,温婉地笑着点头:“嫂子心思真是巧。冬日里围炉而坐,吃着热腾腾的锅子,暖身又暖心。”

李纨自己则痛快地涮起了红油锅(她单独给自己调了个加了茱萸油的小料碗),薄薄的牛肉在滚烫的红汤中一涮即熟,入口鲜辣过瘾,久违的畅让她满足地眯起了眼。

大家说说笑笑,边吃边聊。探春讲起女学里的趣事,黛玉偶尔点评几句诗词,惜春叽叽喳喳说着新学的针法,迎春安静地听着,不时给妹妹们布菜。贾兰也小大人似的,学着母亲的样子涮菜,吃得小嘴油亮,还不忘把涮好的菜分给惜春姑姑。李纨看着眼前这温馨和乐的一幕,听着锅子咕嘟的声响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心中一片暖意融融。

屋外,冬夜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屋脊。族学里白日闹出的风波,梨香院的算计,绛芸轩的纷扰,仿佛都被东院这扇紧闭的院门隔绝在了另一个世界。门内,只有暖意、香气、笑语,以及李纨用美食与真心守护着的、这一方小小的、珍贵的安宁天地。鸳鸯锅中红汤白汤泾渭分明又和谐共处,如同这东院,在浑浊的贾府中,固执地保留着一片清澈与温暖。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