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香逸:李纨的佛系养仔日常

第5章 稚子初哺,烟火新生

加入书架
书名:
纨香逸:李纨的佛系养仔日常
作者:
喜欢紫玉米的古一法师
本章字数:
7102
更新时间:
2025-06-05

院门紧闭,东院如同一方被刻意遗忘的净土。白日的喧嚣被隔绝在外,只余下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院内,在张嬷嬷的指挥下,素云、碧月带着春芽、夏露、秋穗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库房、归置物品,将那些过于鲜亮的摆设、华服、首饰一一锁入西厢最里间的库房深处。取而代之摆出来的,是素雅的青瓷瓶、古朴的竹木根雕、紫檀文具,以及素色细棉布和素缎的衣裳。整个院落,从里到外,彻底浸染上了守孝的素净与沉静。

李纨的心,却并未沉浸在这片刻意营造的“槁木死灰”之中。她的注意力,此刻全被东耳房暖炕上那个小小的身影所占据。

贾兰,八个月大。

穿着柔软的细棉布小袄,躺在暖烘烘的炕上,正咿咿呀呀地挥动着藕节般的小胳膊,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新环境。他小脸圆润,皮肤白皙,看得出被照顾得不错,只是眉宇间似乎还带着一丝初离熟悉怀抱的不安。

竹韵和杨嬷嬷垂手侍立在一旁,神情紧张地看着这位新主子。她们知道,大奶奶对兰哥儿看得极重。

李纨的目光落在贾兰身上,属于原主的母性本能与新灵魂带来的现代育儿知识在脑海中交织、融合。八个月,正是添加辅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代,富贵人家的婴儿往往依赖乳母到两三岁,辅食添加粗糙随意,无非是些米汤、面糊,营养单一,且容易养成不良饮食习惯。

她绝不能让贾兰这样长大。现代科学喂养的理念,是她能给这个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

“竹韵,”李纨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往后兰哥儿,仍以杨嬷嬷的奶水为主,这是根本。”

“是,大奶奶。”竹韵和杨嬷嬷连忙应声。

“但是,”李纨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两人,“从今日起,每日需添加两次辅食。辰时(上午7-9点)一次,申时(下午3-5点)一次。这两顿辅食,由我亲自来做。”

亲自做?!竹韵和杨嬷嬷都愣住了。堂堂荣国府珠大奶奶,亲自给八个月大的婴儿做吃食?这……这简首闻所未闻!大户人家的奶奶太太们,能问问孩子吃得好不好己是难得,哪有亲自动手的?

李纨无视她们眼中的惊诧,继续吩咐:“杨嬷嬷,你的饮食也需注意,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也需适量。多吃些鱼、肉、蛋、奶,还有新鲜蔬果,这样奶水的质量才好。” 杨嬷嬷听得有些发懵,但还是连连点头应“是”。

“碧月,”李纨转向自己的大丫鬟,“去小厨房,取一小碗上好的新米,淘洗干净。再取一小块南瓜,去皮去瓤,洗净备用。” 她准备做最基础也最不易出错的大米南瓜糊。

碧月虽也惊讶,但执行力极强,立刻应声去了。

“素云,”李纨又看向沉稳的素云,“我口述,你记下尺寸样式,找些细软吸水的棉布和细麻布,尽快给兰哥儿缝制几个‘围兜’。” 她详细描述了现代婴儿围兜的样子:半圆形,能罩住前胸和肩膀,脖子后面用带子系住,前面最好能有个兜住掉落食物的凹陷。“要做得柔软,边缘缝制细密,不可磨着兰哥儿的皮肤。”

素云虽然对“围兜”这新鲜物什感到困惑,但见李纨神色认真,立刻拿出随身的小本子和炭笔记下要求:“是,大奶奶,奴婢记下了,这就去找料子。”

“张嬷嬷,”李纨最后看向自己的心腹,“劳烦您亲自去府外一趟,寻手艺好的木匠。用上好的、打磨光滑无异味的木头(比如桃木、枣木),照着这个尺寸,” 她用手比划着,“做几个小小的碗,碗口圆润,碗壁要薄,碗底要平。再做几把小勺子,勺头要小、浅、圆润光滑,勺柄要短小,适合抓握。” 她需要适合婴儿自主进食的餐具。

张嬷嬷是见过世面的老人,虽也觉得大奶奶对兰哥儿饮食的讲究有些过头,但想到这是大爷唯一的骨血,大奶奶又如此上心,便也郑重应下:“大奶奶放心,老奴一定寻最好的匠人,用最好的料子,尽快做好送来。”

安排完这些,李纨才走到暖炕边,小心翼翼地将贾兰抱了起来。小小的身体软乎乎的,带着奶香,依偎在她怀里。贾兰似乎对这个怀抱有些陌生,扭了扭小身子,但并未哭闹,只是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她。

李纨心中一片柔软,又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她轻轻拍抚着贾兰的背,低声道:“兰儿不怕,娘在。” 这一刻,现代灵魂温执玉与古代寡妇李纨的身份,在母性的本能中奇异地融合了。她无比庆幸,在现代社会时,因为闺蜜怀孕生子,她陪着上了不少育儿课,看了许多育儿书籍,对婴儿喂养、早期教育这些知识还算有些储备,否则面对这小小的人儿,真不知从何下手。

不一会儿,碧月端着一个小陶碗和一小块处理好的南瓜回来了。李纨将贾兰交给竹韵抱着,自己则起身,带着碧月走向后罩房那间刚刚垒好灶台、还散发着泥土和石灰味道的小厨房。

这小小的厨房,此刻便是她的战场。

她亲自将淘洗干净的新米放入一个小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又将那小块金黄的南瓜切成极薄的小片。灶膛里,夏露己经按照吩咐生起了小火,火苗温柔地舔舐着锅底。

李纨专注地看着火候,不时用木勺轻轻搅动。米粒在清水中慢慢舒展、开花,散发出纯净的米香。待米粒煮得软烂,米汤变得浓稠,她才将南瓜薄片放入锅中,继续用小火慢熬。南瓜渐渐融化,与米粥融为一体,将粥染成了温暖的金黄色。

关火,稍微冷却。李纨命素月拿来干净的纱布 自己接过纱布将粥过滤一遍,滤掉可能残留的米粒硬芯和未融化的南瓜纤维,得到极其细腻顺滑的米糊。

李纨将粥滴一滴在手腕内侧试温,温热不烫手(约40℃)即可食用。

碧月在旁边看着李纨动作娴熟、一丝不苟地操作,过滤时更是小心翼翼,眼中充满了惊奇。她从未见过有人如此精细地为婴儿准备吃食。

李纨将过滤好的、温度适宜的金黄色米糊盛入一个干净的白瓷小碗里,用一把普通的小银勺舀起一点点,回到东耳房。

“来,兰儿,尝尝娘给你做的糊糊。” 李纨坐在暖炕边,示意竹韵将贾兰抱好。她用小勺舀起极少的一点糊糊,轻轻碰了碰贾兰的嘴唇。

贾兰本能地张开小嘴,的舌头试探性地舔了舔。温热的、带着淡淡米香和南瓜清甜的味道在口中化开。他似乎觉得新奇,小嘴吧唧了两下,乌溜溜的眼睛看着李纨,小手还挥舞了一下。

李纨笑了,这是她穿越以来,第一个发自内心的、温暖的笑容。她又舀起一点点,这次贾兰主动张开了小嘴,将糊糊吃了进去,小脸上似乎露出满足的神情。

“大奶奶,兰哥儿……他肯吃您做的糊糊!” 竹韵惊喜地低呼。杨嬷嬷也凑过来看,脸上同样带着惊奇。要知道,之前试着喂兰哥儿米汤,他可是不太乐意的。

“刚开始,量要少,要稀。” 李纨耐心地喂着,一边对竹韵和杨嬷嬷讲解,“一次就喂这么几小勺,让他尝尝味道,适应一下。慢慢再加量和稠度。记住,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几天,看他有没有拉肚子、起疹子等不适。没有的话,才能加另一种。”

竹韵和杨嬷嬷听得连连点头,只觉得大奶奶懂得真多,虽然有些说法闻所未闻(比如“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过敏”),但听起来极有道理。

喂完几小勺南瓜米糊,李纨用柔软的细棉布帕子轻轻擦干净贾兰的小嘴和小手。小家伙似乎意犹未尽,咂吧着小嘴,看着空碗。

“好了,今天先尝尝味道。明天我们再做。” 李纨放下碗,又想起一事,“竹韵,以后每日辰时(上午7-9点)之后,巳时(上午9-11点)之前,或者申时(下午3-5点)之后,只要日头不烈,天气晴好,就抱着兰哥儿到咱们院子里,或者去后面那块空地上走走,让他晒晒太阳。每次不用太久,一刻钟(约15分钟)就好,注意别晒着他的小脸和眼睛。”

“晒太阳?”竹韵更困惑了。

“嗯,”李纨点点头,用她们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日头暖和,晒晒对兰哥儿的筋骨好,能让他长得更结实,少生病。” 她无法解释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的科学原理,只能用最朴素的“晒太阳身体好”来传达。

竹韵虽然不解其中深意,但大奶奶吩咐了,自然照办:“是,奴婢记下了。”

看着竹韵抱着吃饱了、开始有些困倦打哈欠的贾兰轻轻拍哄,李纨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小小的、亲手烹制的米糊,这科学的喂养安排,仿佛是她在这个陌生世界投下的第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虽小,却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掌控生活的可能。

她走到窗边,看着后院那片荒芜的空地。阳光正好,暖暖地洒在地上。或许,那里可以开垦出来,种些应季的蔬菜?新鲜的食材,是美味的基础。

关起院门,低调养娃,研究美食的日子,正伴随着贾兰满足的吧唧声和温暖的阳光,一点点地铺陈开来。属于温执玉的烟火气,正在这沉寂的东院,悄然升起。她低头,仿佛能闻到指尖残留的米糊清香,那是生命与希望的味道。

就在这时,院门外似乎传来极轻微的脚步声,很快又远去了。李纨眼神微凝,是王夫人那边的人吗?看来,这看似平静的东院,也并非密不透风。不过,她并不在意。喂自己的孩子,晒晒太阳,光明正大,任谁也挑不出错来。

她转身,看着在竹韵怀中渐渐睡去的贾兰,眼神温柔而坚定。为了这个小生命,为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美食的热爱,这东院的门,她会守好。而这方寸天地里的烟火,也必将越来越旺。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