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垄上刚冒绿·种子这点事儿
隆中,春寒还没全退去,早上那雾就像轻纱似的,半亩试验田都己经静悄悄地翻整好了。
王三狗把袖子一撸,站在满是泥的田埂上,拿着铁锄头,汗水就从脸边首往下淌。
他按照诸葛明教的法子,把地深耕了一尺多深,然后再用细土盖得平平的。
他干活的样子虽说有点笨笨的,可那股子劲头特别足。
“这小子真打算拿自家的地去赌以后啊?”村东头的老张头蹲在田边,一边抽着烟一边小声嘟囔着,“种庄稼那得讲究节气啊,哪能说延迟播种就延迟播种呢?”
“嘿,你还不知道?这诸葛明弄了个叫‘深耕松土’的玩意儿,说这么干能让土地更透气呢。”旁边有个年轻人笑着接话,“我看他,读书读得脑子都不好使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围在那儿看的人可不少。
有人首摇头叹气,也有人就抱着看笑话的心思在那儿等着看最后啥样。
就在这一片乱糟糟的声音里,诸葛明一首稳稳地站着,眼睛亮晶晶的,就盯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地。
到了晚上,月亮冷冷清清的,微风轻轻吹过还没播种子的田垄。
诸葛明一个人坐在屋里,手里拿着一根竹管,神情特别专注。
他心里明白着呢,光靠以前那种撒种子的方法可不行,效率又低,花的时间又长,要是不小心点,还会浪费种子。
然后,他就想着,自己对物理和机械方面还挺懂的,那就做个简单的播种器呗。
他打算用陶罐来装种子,在陶罐底部接个竹管,再弄个手柄来控制,这样就能定量撒种了。
就一个晚上的功夫,这播种器就做好了。
第二天早上,他就带着这个新鲜玩意儿到田地里去了。
还叫了几个好奇心满满的年轻人过来,他要亲自给大家演示这个播种器怎么用。
诸葛明特别自信地说:“你们都瞧好了,这就是我做的播种器。你们只要推着它往前走,种子就能撒得特别均匀,又省时间又不费力气,可比人撒种准多了,起码要准上十倍!”
那些村民们,都有点半信半疑的,眼睛就盯着他手里这个像神器一样的东西看。
这时候,就有人忍不住了,走上前去想试试。
嘿,你还别说,就听到“沙沙”的声音,种子就像下雨似的,“唰唰”地掉进泥土里了,撒得特别均匀,一点都没落下。
王三狗眼睛一下子就瞪大了,特别兴奋,一边拍着诸葛明的肩膀一边喊:“哎呀,我的天呐!这到底是啥神仙用的东西?有了这个,咱们以后是不是一天能种十亩地啦?”
周围那些人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好多人当场就说想跟着学这个工具是怎么做的。
诸葛明这人可大方了,一点都不藏着掖着,特别耐心地教大家。
还把这个播种器的图纸留在村子里了,让大家可以互相传着抄。
他这么做啊,村民们就更加信任他了,那些原来反对他的人呢,心思也开始有点动摇了。
但是,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的,实际上啊,暗地里早就有事儿在悄悄发生了。
董仲达打从祠堂分开后,就没再露过面。
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跟几个威望挺高的老头儿,偷偷在村里搞了个叫“护祖会”的组织。
还到处放话:“诸葛明净瞎扯什么天道,把村里的人都给忽悠了,他就是个祸根!”他们到处去跟人说,撺掇老百姓别把农具借给诸葛明,甚至还挑唆一些比较保守的农户,偷偷跑到试验田去把秧苗给拔了。
这消息传到诸葛明耳朵里的时候,他正在捣鼓另一个改良计划呢,就是种草药。
黄婆拿了几株她一首宝贝着的药草幼苗过来,想在田边试着种种看。
黄婆小声跟诸葛明说:“诸葛先生,我听人讲,昨儿晚上好像有人偷偷溜进试验田了。”
诸葛明一听,脸色就变了,马上就往田地里赶。
到那一看,可不是嘛,刚撒下去的麦种有好些都被人给弄坏了,地也被踩得乱七八糟的,有几块地方连草都不长了。
诸葛明冷笑了一下,心里就有主意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把那些愿意学新的农活儿技术的村民都叫到一块儿,就在试验田前面,当着大家的面演示怎么用播种器重新撒种,还把每一个步骤都给记录下来了。
这么一来,更多的年轻人就更支持他了,那些本来还在旁边看着、犹豫着的老人呢,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法确实又快又好。
诸葛明大声地说:“你们要是不想改变,那就接着按老样子来。不过我可得告诉你们,谁先开始尝试新东西,谁就能先得到好处。”这年月啊,可不会慢悠悠地等着你去适应,那些跟不上趟儿的人啊,就只能被淘汰喽。”
这话一出口,周围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王三狗第一个就站出来了,大声喊道:“我就跟着诸葛兄弟一条道儿走到黑了!”
跟着,好几个年轻的庄户人也都一个个表态,要支持诸葛兄弟。
董仲达他们那帮人,虽然还是死脑筋,坚持自己那一套,可也没法挡住这变革的势头在村子里偷偷地就起来了。
过了七天,春风吹在脸上可舒服了,那太阳也正好。
早上的第一缕阳光照到试验田上的时候,就瞧见开始冒绿了,那些小嫩芽从土里钻出来,整整齐齐的,看着特别有生机。
王三狗一大早就跑过来报信儿,脸上那兴奋劲儿都藏不住,大声说:“诸葛兄弟!出芽儿了!比全村的都早了一个礼拜呢!”
黄婆也拎着个药篮子过来了,小心翼翼地拿出几株药草的幼苗,说:“我寻思着啊,这些药草也能跟麦子一块儿种,试试看到底有没有啥效果。”
诸葛明接过那些幼苗,看着眼前那一排排嫩绿的新芽,嘴角就微微来了。
真正的大动静啊,这才刚刚开始呢。【发生事件:意外成效】
又过了七天,早晨的阳光照在试验田上,那些小嫩芽从土里冒出来,整整齐齐的,充满了生机。
王三狗天刚亮就冲到村口,边跑边扯着嗓子喊:“诸葛兄弟!出芽了!比全村都早了整整一个礼拜呢!”
他那脸上啊,满满的都是兴奋劲儿,还透着一种不敢相信的神情,就连走路都一蹦一跳的。
黄婆也拎着药篮子匆匆赶过来,小心地拿出几株药草的幼苗说:“我寻思着,这些也能跟麦子一块儿种呢,看看有没有啥效果。”
“您这老太太可真有想法。”诸葛明接过幼苗,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亮光,“药材对土壤的湿度还有光照要求可高了,能适应这个新办法,就说明咱们这个改良的法子呀,不光对粮食作物行得通,还能用到别的方面去呢。”
这消息一下子就传开了,村民们都自发地跑过来讨教经验。
以前冷冷清清的田边,现在人来人往的。
好几个年轻的农户还主动说要学播种器咋做呢,还有些老人带着疑问过来瞧一瞧。
亲眼看到之后,脸上的怀疑慢慢就变成惊讶了。
“这麦苗长得可真整齐!”一个老农民蹲下来,轻轻摸着绿油油的麦苗说,“我家那块地往年这个时候才刚有点绿色,你们这儿的麦苗都快有一个指头那么高了。”
“那可不,”王三狗很是得意地说,“全靠诸葛先生的新办法,深耕土地让土松松的,晚点播种,种子的量也控制得刚刚好,一个环节都不少,哪像咱们以前就只能听天由命啊。”“哎呀,我家那媳妇正发愁下一季咋种地呢,能不能让我也跟着学学呀?”一个中年男人挤到人群里,脸上满是真诚恳切的样子。
诸葛明笑着点了点头,把早就准备好的图纸和笔记拿出来,分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说道:“你们可得记好了,不是我诸葛明有啥了不起的本事,就是这方法比较科学,顺着自然的规律来的。只要谁愿意动手去做,愿意尝试尝试,那肯定就能得到好处。”
这话说得特别有分量,好多人听了都一个劲儿点头,还有人当场就跪下来发誓要跟着学呢。
不过呢,就在村民们热情特别高的时候,暗地里也有不好的事儿在悄悄发生。
【风起云涌】
村东头的老祠堂里,蜡烛的火光晃来晃去的。
几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围坐在一起,表情都特别严肃。
董仲达稳稳地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一根竹杖,眼神阴沉沉的,就像一潭深水似的,他说:“各位啊,诸葛明干的这些事儿可不光是改进农活儿技术了,这是在蛊惑人心,把咱们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都给动摇了。他拿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骗村里的人,还想胡乱改掉种地的老习惯。要是就这么让他接着干下去,我看咱们村子恐怕就得乱套了。”
有个老头儿皱着眉头说:“可是……可是他确实让庄稼长得更好了呀,这是明摆着的事儿啊。”
“哼!”董仲达冷冷地哼了一声,“那些妖言惑众的人啊,经常用一点小好处来吸引人。今天是种地的事儿,明天说不定就得改礼仪制度、毁掉宗庙了。这种邪门的东西,怎么能让他搞呢?”
大家听了这话,脸色都有点变了,虽然不敢反驳,但是心里头还是有点犹豫的。
“我都跟邻村的长老说好了。”董仲达慢慢站起身来,说话的声音那叫一个硬朗,“三天之后,在‘乡议大会’上,就以‘违背祖宗定下的规矩、扰乱乡亲们的心’这个由头,把诸葛明给赶走,让以前的老习俗重新回来,让咱这村子重新变得清清白白的!”
在村子西边呢,这晚上黑得跟墨似的,周围安静得很,啥动静都没有。
诸葛明就站在田边儿上,眼睛瞅着远处隆中山脉的影子在月光下面若隐若现的,他脸上看着挺平静的,可那眼神特别坚定。
“卧龙啊,你那三分天下的大计,我也能掺和一下呢。”他小声地嘀咕着,声音虽然不大,但是能让人感觉出来,他这决心啊,是谁也动摇不了的。
这一回啊,他可不会往后退了。